
臺中團隊提出的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在急性主動脈剝離處置上獲國際肯定。本文說明手術三大步驟、臨床觀察與術後追蹤重點,並提示何時應就醫與常見風險因子,供讀者理解此技術的臨床意義與限制。
新聞重點與技術意義
一項由臺中醫療團隊提出的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在國際血管外科會議獲獎,團隊指出此術式改變了傳統需大量縫合的做法,能在急性主動脈剝離病患搶救中縮短手術時間並降低出血風險。報導內容與醫師說明以醫療創新角度呈現,並非診療建議。
主動脈剝離是什麼
主動脈剝離是指血流進入主動脈壁層間形成假腔,造成血管撕裂或阻塞。最危險的類型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發作時通常為突發性胸痛或背痛,病情進展迅速,若延誤處置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臨床上視為緊急狀況,需要快速評估與處理。
免縫合式手術的三步驟與關鍵技術
研發團隊將手術流程簡化為三個主要步驟,目標在於減少縫合時間與出血量,同時維持重要器官的血流供應:
- 第一步 使用血管環接合器將人工血管與受侵犯的主動脈接合,省去傳統大量縫線,從而縮短手術時間並降低出血風險。報導指出該類器械在國內已有使用經驗並納入健保給付。
- 第二步 進行腦部供血的重建,團隊在影像導引下將支架或導管置入精準血管位置,確保腦部與其他重要器官持續灌流;手術過程多為心臟持續跳動狀態,無需長時間仰賴體外循環。
- 第三步 以血管內支架連接人工血管與主動脈,鞏固血管壁,減少再剝離的風險。
臨床觀察與手術時間
團隊報告自2022年至2024年底完成35例該術式的病例,術式成功率與臨床追蹤結果在報告中被描述為良好。與傳統需耗時約8到12小時的手術相比,免縫合式手術平均時間約為6小時,且報告指出術後未見因出血需再開胸的情況。
術後追蹤與臨床表現重點
報告指出術後追蹤檢查顯示病人未出現癱瘓情形,腦頸及上肢主要血管在重建後保持暢通,未見新裂口或支架堵塞,且大動脈壁在術後出現程度不等的修復現象。這些觀察為術式的短期安全性提供臨床資料,但長期效果仍需持續追蹤與更多病例驗證。
何時應就醫與檢查要點
若出現突發性劇烈胸痛、背痛或疑似血流受阻症狀,應儘速就醫。臨床評估常以影像檢查為主,包括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或超音波等,具體檢查與治療由醫療團隊依病況決定。本文不提供診斷或處置指示,遇有疑慮應諮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
生活型態與風險因子
常見與主動脈剝離相關的風險因子包括長期控制不良的高血壓、動脈硬化或先天性結締組織疾病等。維持血壓控制、規律回診與醫師協助的風險評估,對降低急性事件發生風險具有重要性。
這項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在臨床應用上呈現縮短手術時間與降低出血風險的潛力,並獲國際會議的肯定;不過相關技術的普及與長期成效仍需更多資料支持,患者與家屬應與醫療團隊充分討論個別風險與適應症,並依專業建議進行檢查與治療。
重點回顧
本文介紹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的三大技術步驟與臨床觀察,說明其在縮短手術時間與減少出血方面的潛在價值,同時提醒長期效果與適應症需更多追蹤驗證。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