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針灸併發症導致氣胸並引發司法與民事爭議

2025-10-0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中針灸併發症導致氣胸並引發司法與民事爭議

本新聞報導台中一名患者接受針灸後發生氣胸並需緊急手術,說明事件經過、臨床處置與司法判決,並提出一般性預防與就醫指引,協助讀者理解針灸相關風險與應對時機。

事件經過

一名婦女因肩頸痠痛前往中醫診所接受針灸治療。治療時在胸椎附近施針後,病患返家不久出現呼吸疼痛,隨後前往急診就醫。

急診影像與檢查顯示右側胸腔出現氣血胸,臨床團隊插入胸管進行引流並輸血處理,後續經轉診及緊急手術後穩定。醫療紀錄指出出血位置與施針部位相符,臨床判斷存在因果關係。

臨床表現與處置

針灸後若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或突然氣促,應視為可能的胸腔併發症,需要立即就醫評估。臨床處置包括影像檢查確認氣胸或出血範圍、必要時置入胸管引流以及輸血或手術處理等支援性措施。

醫療團隊在急性期的快速判斷與介入常為減少併發症擴大的重要因素,但任何侵入性操作均有風險,需在告知與適當技術下進行。

司法程序與賠償處理

該案事後進入刑事與民事訴訟程序,法院在審理時評估病患病史、施針時點與出血位置等事實,以判定是否存在過失及因果關係。刑事部分已有相關判決,民事則就醫療費用、看護費、工作損失與精神撫慰等請求進行金額評估並作出賠償判決。

司法評估會綜合被害人與醫療行為的因果關係、雙方身分與過失程度等因素,賠償金額反映法院對具體情況的權衡,並非對所有類似事件的通則。

風險溝通與患者權益考量

針灸為常見的體表治療方式,但在胸背等靠近重要器官的區域進行時,應有風險告知與適當技術監控。患者接受任何侵入性治療前,可詢問施術者的專業背景與可能的併發症,若治療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就醫。

  • 注意症狀變化:胸痛、呼吸困難、頭暈或大量出血等情形需立即就醫。
  • 保留治療紀錄:就診單據、治療記錄與影像檢查結果,於必要時作為事實佐證。
  • 法律與醫療資源:事後若有爭議,可諮詢法律或醫療專業以了解權益與補救途徑。

此事件提醒臨床上處置與風險溝通的重要性,亦顯示醫療行為發生意外後,除了急性醫療處理,後續的法律與民事程序也會追索因果與過失,對醫病雙方均有長期影響。讀者面對類似情況應以冷靜評估與儘速就醫為優先,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諮詢。

重點回顧

本案例顯示針灸可能導致胸腔血管或肺膜損傷而發生氣胸,及時識別與緊急介入可降低嚴重後果;司法評估以因果與過失為基礎,補償與處理仍有其限制與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