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急重症整合系統新增AI判讀心電圖功能,並已與新光醫院完成介接。本文說明系統運作、對院前救護與醫療銜接的意義,以及使用時的限制與民眾應注意的就醫時機。
系統功能與已完成的醫院介接
市府表示,急重症整合系統暨App新增了AI判讀心電圖的功能,並於八月完成與新光醫院的系統介接。該整合旨在讓現場救護人員與後送醫療團隊更即時分享心電圖資訊,協助醫療單位提前掌握病況趨勢。
AI 判讀心電圖在此處扮演輔助角色,主要是協助快速辨識可能的電生理異常,讓醫療團隊能在病人到院前準備必要的人力與儀器。
對救援效率與醫療銜接的潛在影響
整合系統可縮短從發病到醫療決策的時間窗口,理論上有助於爭取黃金救援時間。系統促進院前與院內資訊流通,例如提前告知醫師可能的心律學改變或須優先處置的警示。
不過,AI 判讀屬輔助工具,最終判讀仍需由臨床醫療人員綜合評估。系統效益會受現場訊號品質、操作流程與通訊穩定性等因素影響。
適用族群與常見應用情境
此類功能主要應用於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暈厥或其他急性心血管症狀的患者,救護人員可在現場進行心電圖檢查並透過系統向後送醫療團隊傳送結果以利後續處置。
對於非急性或慢性穩定的症狀,院前AI判讀心電圖並非必要的初步篩檢工具,民眾仍應依照臨床症狀與醫師建議安排檢查。
現場人員與醫療團隊應注意的要點
- 確保心電圖採集品質良好,以提高AI判讀的參考價值。
- 將AI提示視為參考資訊,避免單靠機器輸出做出最終診斷或治療決策。
- 在通訊或系統異常時,依既有院前處置流程執行並向後送醫療單位說明現場觀察。
民眾應如何理解這項技術
對一般民眾而言,新增的AI判讀心電圖功能是醫療系統中一項資訊化輔助手段,有助於救護體系的快速溝通與資源準備,但並不替代面對面臨床評估。
若出現胸痛、劇烈胸悶、長時間呼吸困難或意識改變等急症症狀,建議立即求助急救資源或就近到急診求診,不應延遲就醫以等待任何技術性判讀結果。
科技整合在院前照護和醫院銜接上提供新的可能,但實務成效仍依賴操作流程、通訊品質與臨床判斷的結合。未來可觀察系統在真實場域中的運作紀錄與臨床團隊的反饋,以逐步調整應用流程與教育訓練。
重點回顧
台北市急重症整合系統新增AI判讀心電圖並與醫院介接,強化院前到院內的資訊流通,提升救援準備與通報效率,但仍以臨床判斷為主,成效受採集品質與通訊穩定性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