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的台灣永續健康城市調查結果揭示,台北市在城市健康與環境永續兩大核心指標中再度奪冠,展現城市在公共安全、醫療資源、環境品質與社會經濟面向的全面優勢。本文將深入分析台北市在2023年度中如何維持其在城市永續發展中的領先地位,並針對其他主要與次要指標進行詳細解讀。
台北市持續領先全台 多指標傲視群雄
根據2023年的調查資料,台北市以總分73分的佳績,遠超其他六都,成功蟬聯永續健康城市的第一名。台北市在社会經濟、永續環境、醫療教育服務和整體成果這四大構面中,皆展現出無與倫比的表現。特別是在公共安全面,如道路交通事故死傷率、刑案破獲率與職災千人率方面,都居於全市之冠,彰顯市民的生活安全保障備受重視。
多項指標彰顯台北市在公共安全與醫療資源的優勢
保障市民人身安全的卓越表現
台北市在道路交通事故和刑事破獲方面得分最高,顯示其在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優異成效。此外,職災率亦處於全市最低水平。雖然在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方面表現最優,但「低收入戶人口占比」卻是六都中最高。專家指出,這或與台北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消費水準有關,導致低收入戶比例較高,呈現出城市經濟與收入分配的複雜狀況。
醫療資源豐富 長照服務仍有提升空間
台北長照服務涵蓋率逐年提升,但在六都中仍屬末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專家分析,這主要是由於雙薪家庭與外勞聘用使得部分長照服務未涵蓋於官方政策範疇,但實務上高齡者普遍能獲得良好照顧。整體醫療資源豐富,醫療服務的多樣性與深度為居民提供了穩定保障,亦反映在健康成果上的優異表現,例如平均壽命最高、癌症死亡率及自殺死亡率均位列全台前段。
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空污與綠色交通成重點
空氣品質與綠色運輸成策略焦點
今年的調查在環境面向新增了多項監測指標,包括資源回收量、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以及綠色運輸的推廣成效。台北市因為推動隨袋徵收政策,垃圾回收率和資源再利用度居全國前列,提升城市的綠色指數。大眾運輸網絡完善,Ubike與捷運的高使用率,使得綠色交通佔比屢創佳績,展現出區域合作的效益。
空氣污染與能源發展的挑戰
儘管在永續環境表現優異,台北市在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上依受地理限制,較難發展多元替代能源,與台南市與台中市在太陽能與風能運用上的努力形成對比。相較之下,南投山林資源豐富但空氣品質較差,與全國的高齡化與垃圾議題密切相關,彰顯地方政策規劃需兼顧環境永續與社會經濟平衡的重要性。
非六都地區的環境與長照創新超越傳統
在新竹市和宜蘭縣中,排名的變動展現出非六都地區在永續環境與健康促進方面的潛力。新竹市借助科技產業集中與積極推廣綠色能源,獲得環境面指標第一;宜蘭則在醫療資源與環境品質方面成績亮眼,特別是公共運輸與綠色基建的推行,將推動地方疾病預防與長期照護績效提升,凸顯非都區域在台灣永續建設中的關鍵角色。
醫療資源布局的策略思考
嘉義市與鄰近的嘉義縣,醫療資源豐厚,醫院與診所密度高、醫療人員充足,是地區醫療能量的重要支柱。此外,花蓮以其優越的空氣品質與生態環境,被評為結果面優異的典範,其低碳旅遊導入策略不僅推動經濟,亦助於環境維護。南投的情況則提醒我們,山林資源豐富並不一定代表空氣質量良好,除非能有效管理廢棄物與污染源,否則仍難突破環境改善的困境。
綜觀整體,2023年台灣各地城市在永續健康與環境品質間取得了不同的成就與挑戰。城市發展的多元指標反映出台灣在追求永續未來的努力,不同區域的特色與政策調整,將為下一步的城市規劃提供寶貴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