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榮總跨科團隊以肝臟自體移植合併體外心肺循環,處理同時侵犯肝靜脈與下腔靜脈的惡性平滑肌肉瘤,說明手術流程、風險控管與術後追蹤重點,提供複雜血管腫瘤處理的臨床參考。
病例概述
一名53歲女性在例行健檢時發現肝功能指數異常,後續影像與病理顯示為惡性平滑肌肉瘤,腫瘤位置延伸至下腔靜脈與右心房下方,並侵犯肝靜脈。患者先前接受化療與放療後腫瘤仍有增大跡象,多數醫療院所評估手術風險過高,最後由台北榮總跨科團隊評估並安排手術處置。
手術策略與關鍵步驟
團隊採用肝臟自體移植的方式,先將整顆肝臟完整取出並置於低溫保存液中,於體外進行精準腫瘤切除與肝靜脈重建;同時由心臟外科啟動體外心肺循環以切除下腔靜脈與右心房內的病灶,之後完成血管重建並將肝臟重新植回體內。
手術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肝臟血流控制、靜脈重建、以及體外心肺循環時間的限制。團隊必須在嚴格的時間與血流管理下完成吻合,以降低出血與缺血風險。本例手術歷時約十四小時,術後追蹤顯示患者六個月恢復情況穩定,未見明顯復發跡象。
關於惡性平滑肌肉瘤
惡性平滑肌肉瘤(LMS)是來源於平滑肌細胞的罕見惡性腫瘤,文獻指出發生率約為每百萬人口1至2例。此腫瘤可發生於身體多個部位,病因尚不完全明瞭,可能與基因變異、遺傳性疾病、既往放射線治療或某些化學物質暴露有關,好發於中年成人族群。
檢查方法與就醫契機
發現肝功能異常、影像顯示肝臟或鄰近血管有腫塊,或出現不明原因腹痛或胸悶等症狀時,應由專科醫師進一步評估。常見的檢查包括血液檢查、影像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與病理切片檢查,以確認病理類型與腫瘤侵犯範圍。
- 影像對於判斷腫瘤與周遭血管的關係非常重要。
- 病理確診有助於辨別腫瘤類型與後續治療策略。
- 複雜血管侵犯的病例常需跨科協調討論,包含肝臟外科與心臟外科等專業。
生活型態與術後觀察要點
一般性肝臟健康維護建議包含規律追蹤肝功能與影像檢查、避免已知肝臟有害物質暴露,以及按醫師指示進行術後復健與長期追蹤。對於接受過重大肝膽或心臟相關手術的患者,術後門診追蹤、影像監測與血液檢查是評估復發與功能恢復的重要工具。
此案例突顯在高度侵襲性且累及重要血管的腫瘤處理上,跨科整合、周詳的術前評估與精確的術中流程對降低風險極為關鍵。對患者與家屬而言,討論治療選項時應了解不同方案的風險與限制,並與專業團隊共同決策。
重點回顧
台北榮總以肝臟自體移植結合體外心肺循環處理罕見血管侵犯腫瘤,呈現跨科協作的手術流程與術後觀察重點,但該策略受手術風險與術後追蹤需求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