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報導衛福部與醫界推動乳癌論質計酬方案並建置乳癌登錄系統,說明以治療遵從率與五年存活率為核心指標,並探討篩檢擴大與醫療資源分配對提升早期發現與治療完整性的影響,提供資訊型角度的解析。
乳癌現況與防治挑戰
乳癌為我國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近二十年發生率約增一倍。衛福部統計顯示,2022年女性乳癌個案逾一萬七千人,2023年有近三千人死於乳癌,平均每日約有八名女性因乳癌過世,死亡率仍屬女性癌症的主要負擔之一。
醫界指出,雖然診療技術與藥物持續進步,但早期篩檢涵蓋率、治療流程的跟進與完成度仍有落差,這些環節直接影響病人長期存活與生命品質。
論質計酬與乳癌登錄系統
衛福部表示已完成乳癌登錄系統建置,目的是讓醫療院所能即時回報治療資訊與成效,作為後續政策與給付設計的資料基礎。論質計酬(pay for quality)將以兩大面向作為評估:過程面以是否依臨床指引完成治療來衡量,也就是治療遵從率;結果面則以不同期別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作為成效指標。
政策規劃採分階段推動,初期以登錄獎勵為主,待數據穩定後再逐步連結績效給付。相關制度設計強調資料透明與制度化監測,期望透過獎勵機制促使院所提升治療完整度與品質。
指標差異與質量落差
目前不同醫院在相同期別的五年存活率上已有顯著差異,部分院所可達高於九成,另有部分僅略過八成。制度推動者主張,透過標準化的資料回報與績效導向,可逐步縮小此一差距,提升整體照護水準。
篩檢擴大與治療完整性
政府已將公費乳癌篩檢年齡放寬至40至74歲,目標是鼓勵更多女性接受早期檢查,將診斷期別往前移,以提高治療成功機會。早期發現與及時完成建議的治療流程,是影響長期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 提升篩檢參與率有助於降低晚期診斷比率;
- 強化院所間的治療遵從追蹤,可改善治療完整度;
- 資料化監測能協助政策制定與資源配置優化。
癌友支持與醫療平權
醫界與病友團體提出三大行動方向,除提升篩檢與治療完整性外,並強調對癌友的支持服務與醫療平權。這類措施包括檢查與治療可近性、跨團隊的照護協調,以及為不同族群提供更公平的資源獲取管道。
推動制度與資料平台的過程仍面臨溝通和實務挑戰,例如如何落實臨床操作指引、如何設計合理的績效指標,以及如何避免給付制度造成非預期的行為改變。各界需要在透明監測、循序漸進與多方參與下,逐步優化方案。
從專欄觀點來看,將治療品質與結果納入制度性評估,是一種以資料驅動的政策方向。未來關鍵在於數據的完整性與適切應用,以及持續關注篩檢、治療及支持服務在不同族群中的可近性與公平性。
重點回顧
衛福部推動乳癌論質計酬並建置登錄系統,透過治療遵從率與五年存活率監測,期望以資料導向提升早期發現與治療完整性,但執行與公平性仍為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