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說明台灣乳癌篩檢現況與挑戰,整理近期發生與死亡數據,探討篩檢率低落的原因、治療給付限制,以及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對降低死亡風險的意義。
現況與主要數據
乳癌仍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依據最新登記與死因統計,該年度有1萬7366位婦女被診斷出乳癌,另有2972名婦女因乳癌死亡,約每日8.1人。雖然罹病人數呈增加趨勢,但整體死亡率未見顯著下降,顯示在早期發現與後續治療的銜接上仍有改善空間。
篩檢率偏低的現象與影響
目前國內篩檢率從過去約40%提升至46%,但仍落後於部分國家。調查與專家觀察指出,約有三到四成女性一生中未曾接受乳癌篩檢。篩檢率偏低會延遲疾病偵測時機,進而影響治療選擇與長期預後。
影響篩檢意願的主要因素
- 健康認知差異:部分女性認為年輕或無症狀就不需要篩檢,對乳房健康的警覺性不足。
- 制度與資源障礙:健保給付與治療資源分配的限制,可能影響民眾對篩檢與治療的信心。
- 後續支持系統不足:篩檢陽性後的轉介、診療便利性與同儕支持等,均會影響篩檢參與率。
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的必要性
專家強調,若能把篩檢率由現行水準提高到更高比例,並確保早期診斷的患者接受持續且合適的治療,對降低整體死亡風險具重要意義。國際研究也指出,即使為第2期且無淋巴轉移的患者,仍有一定比例在多年後出現復發,若合併淋巴轉移則復發風險更高,顯示早期診斷後的治療完整性不容忽視。
治療給付與系統性挑戰
在健保給付範疇內,仍有約四到五成專業建議的治療項目未被完全納入或存在使用限制。這類給付與適應症的差距,會影響臨床團隊為個別患者規劃最合適的治療組合,也可能對長期成效造成影響。
民眾與政策可以採取的方向
- 提升健康教育與風險溝通,增進女性對乳房健康的警覺性,鼓勵適齡族群參與定期篩檢。
- 檢視健保給付範圍與臨床指引間的落差,促進治療資源與支持系統的完善。
- 強化篩檢陽性後的轉介機制與整合照護,確保診斷後能迅速且持續接受適當治療。
面對乳癌的公共衛生挑戰,關鍵在於同時推動篩檢覆蓋率與治療體系的完整性。透過提升民眾認知、優化給付政策與建立一貫的照護流程,才有可能逐步改善發病後的預後與降低死亡負擔。
重點回顧
台灣乳癌發生與死亡數仍高,關鍵在提升乳癌篩檢率與確保早期患者能獲得完整治療,但給付與支持系統仍有限,需同步強化。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