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發生率持續升高 大腸癌與肺癌長年高居癌症前列

2025-07-3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癌症發生率持續升高 大腸癌與肺癌長年高居癌症前列

根據最新的癌症統計資料,台灣的癌症發生率近年來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2019年(民國108年),新發癌症病例達到12萬1,254人,相較於前一年的數據增加了5,123例,顯示癌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重大挑戰。平均而言,癌症患者的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比2018年多1歲,顯示國民整體的癌症風險逐年升高。

主要癌症類型與年齡趨勢分析

高發癌症類別 和年齡分布

在所有癌症類型中,部分癌症的發生年齡中位數偏早,如口腔癌為58歲、子宮頸癌為57歲、乳癌與子宮體癌則多在56歲左右,甲狀腺癌的發生年齡中位數更低,約為50歲。相較於2018年,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和子宮體癌的發病年齡皆增加約1歲。值得注意的是,子宮頸癌的發生年齡提前1歲,反映早期篩檢與預防措施的重要性。

十大癌症的發病趨勢

在台灣,影響最廣泛的十大癌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以及子宮體癌。這些癌症的排行與去年持平,其中大腸癌連續14年蟬聯發病率最高的癌種,而肺癌則長年位居第二位置。這反映出大腸癌和肺癌在全民健康中的重要性,值得全民關注及防範。

性別差異與預防措施

男性與女性癌症發病差異

從性別角度分析,男性的癌症新發病例較多,約佔總數的五成。此外,男性在口腔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遠高於女性,差距分別達到11.4倍與15.8倍。這與男性較普遍嚼檳榔、吸菸、飲酒的行為習慣有關。針對女性而言,乳癌與子宮體癌較為常見,相關篩檢和早期診斷亦顯得尤為重要。

改善公共衛生政策與篩檢推廣

癌症篩檢措施與成效

國健署積極推動多項癌症篩檢計畫,包括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篩檢、大腸糞便潛血檢查與口腔黏膜檢查,不僅能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也提升患者的存活率。以子宮頸癌為例,篩檢能降低70%的死亡風險。儘管如此,受COVID-19疫情影響,去年篩檢接受人數下降約14.63%,明年篩檢覆蓋範圍及追蹤措施亟需加強,以保障民眾健康。

針對高危族群的早期篩檢策略

有鑑於肺癌作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國健署正探索將高風險族群納入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公費篩檢中,尤其針對重度吸菸者與具有家族史的人群。完整的篩檢流程包含對象選擇、確診追蹤及治療計畫,期望藉由早期篩檢降低肺癌的死亡率。相關醫學團體已達成共識,將於今年推出LDCT篩檢試辦方案。

大腸癌與肺癌早期警訊 警覺就醫

  • 攝護腺癌:出現排尿困難、頻繁尿急、骨頭不明疼痛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 甲狀腺癌:頸部突起的腫塊、聲音改變、呼吸困難或持續咳嗽,可能為早期警訊,應主動篩檢。
  • 子宮體癌:非正常出血,包含月經週期紊亂或停經後出血,應及早就醫診斷。

台灣癌症時鐘 年年加速

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的癌症時鐘每年轉快約11秒,顯示國內癌症患者人數逐年增加。2019年癌症時鐘為4分20秒,表示每4分鐘20秒就有一人診斷出癌症,比20年前的8分鐘15秒快了3分55秒。人口老化和不良生活習慣是推動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疫情影響下,篩檢與預防工作亟需重視,因早期發現是抗癌的關鍵之一。

整體來看,台灣的癌症防治仍面臨挑戰,但公共衛生政策的持續推動有望在未來降低癌症的照護負擔。民眾若能提高健康警覺,定期篩檢,才是有效抗癌的心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