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發生速度再快11秒大腸癌連13年蟬聯第1

2025-08-0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癌症發生速度再快11秒大腸癌連13年蟬聯第1

根據最新的台灣癌症統計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近日公布,2018年台灣新診斷癌症的人數達到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這意味著每4分鐘31秒,台灣就有一人被確診罹患癌症,顯示癌症成為民眾重大健康威脅之一。令人矚目的是,癌症時間鐘的速度持續加快,2018年比2017年提前了11秒,即癌症的發生頻率依然居高不下。

台灣十大常見癌症連年排名不變,大腸癌居首達13年之久

從癌症種類來看,排名前十的癌症包括: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涵蓋口咽和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與子宮體癌。除了子宮體癌與食道癌的順位交換外,其餘皆維持2017年的排序。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已連續13年穩居台灣十大癌症之首。

癌症趨勢變化與預警信號值得關注

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觀察,2018年每十萬人中的癌症病例為309.8,比2017年多出4.4,但在不同癌種中,大腸癌肝癌的發病人數卻呈現下降趨勢,分別比2017年減少1.1與0.7人。尤其是在50至84歲的年齡層,大腸癌的發病率有所下降,反映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的大腸癌篩檢計畫逐漸展現成效。

大腸癌危險因子及預防措施

國健署長王英偉指出,大腸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長期吸菸與飲酒,以及高齡。他提醒民眾特別留意這些風險族群,採取適當的生活調整或早期篩檢,以降低罹患此類癌症的機率。

早期肺癌發現人數再創新高 女性肺癌首次超越大腸癌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肺癌的早期發現人數大幅增加,新增達551人,顯示早期診斷比例提升。女性肺癌的發生率也首次超越大腸癌,彰顯肺癌成為女性重要的健康威脅。專家指出,女性肺腺癌的增加可能與人種、生活習慣以及環境因素相關,與此同時,民眾對肺癌篩檢的意識逐步提高。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的風險與建議

根據台灣肺癌學會及多個專業醫學協會的共識,建議特定高風險族群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包括:
1. 年齡在50至80歲,有重度吸菸史(超過30年、仍在吸菸或戒菸未超過15年)的人士。
2. 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不過,醫學專家也提醒,進行此類篩檢可能引發假警訊、過度診療,甚至輻射暴露與心理壓力。民眾應與醫療專業人員共同衡量風險與利潤,再決定是否進行篩檢。

國健署推行多項癌症篩檢鼓勵民眾積極利用

為降低癌症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政府推出多項定期篩檢補助措施,包括:

  • 大腸癌:50至74歲民眾,每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 口腔癌: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者,以及原住民每2年接受一次口腔黏膜檢查。
  • 女性乳癌:40至44歲有乳癌家族史及45至69歲一般女性,每2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影。
  • 子宮頸癌:30歲以上女性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建議每3年篩檢一次。

這些篩檢措施有助於及早發現疾病,提高治療成功率,也提醒民眾主動關注自身健康,避免癌症成為威脅生命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