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出現牛結節疹疫情牛肉與牛奶安全需重視

2025-07-1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首次出現牛結節疹疫情牛肉與牛奶安全需重視

近期,台灣本島首次確診牛結節疹病例,牽動民眾對牛肉和牛奶安全的關注。由新北市林口一處肉牛場出現多頭牛隻出現皮膚結痂並伴有發燒現象,經由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的病毒基因定序,確認此為牛結節疹病毒感染。此病毒與去年在金門地區採集到的牛結節疹病毒基因序列相同,預料可能是由疫區透過蚊蟲或空運傳入台灣,初步推定來源可能為金門或中國本土。

牛結節疹詳情與傳播方式

牛結節疹是一種由牛痘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影響牛和水牛。感染的牛隻會出現高燒、皮膚和內臟的結節、消瘦以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有死亡風險。牛結節疹並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因此人類感染的可能性極低。這個疾病會對牛的生產造成一定衝擊,例如乳牛的乳量可能臨時下降,但目前尚未證實病毒會進入牛乳中,經過收乳的微生物篩檢與高溫滅菌處理,能確保牛奶的食用安全。

疾病的流行與防控措施

農委會得知疫情後,立即成立動物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對感染牛隻進行撲殺、焚燒和掩埋,並在疫區周邊進行篩查。為防止疫情擴散,新北市和苗栗以北縣市已率先進行疫苗接種,之後整個台灣將逐步推行疫苗接種和嚴格的生產管理措施。由於病毒在牛體內的潛伏期約28天,後續仍需密切監測疫情狀況,預期在3到5天內可以有效控制局勢。

牛結節疹對牛肉與牛奶的安全影響

專家指出,牛結節疹病毒主要影響牛的皮膚和內臟器官,不會進入牛奶,亦不會經由肉品傳染給消費者。台灣的乳牛生產過程中,所有進入市場的乳品都需經過嚴格的微生物與病毒篩檢,以及高溫殺菌程序來確保品質。對於牛肉來說,屠宰前獸醫會針對疑似感染的牛隻進行檢查,確保不會流入市場,加上牛結節疹的臨床徵象讓受感染牛隻的外觀明顯異常,即使跨入市場,也因為外觀差異而較易被篩查出來。

生鮮牛奶與牛肉的食品安全保障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的專家表示,牛乳由乳腺細胞製造,只要該部位正常運作,即使患病牛隻中毒也不會影響乳品品質。生乳採集過程中已有嚴格的微生物與病毒篩檢,以及收乳後的高溫殺菌程序,進一步保障牛奶的安全性。至於牛肉方面,即便牛結節疹有所外觀變化,肉品經過屠宰前獸醫檢查,受感染的牛隻已經被剔除,不會成為市售肉品的一部分。

經濟與公共衛生的考量

牛結節疹並不屬於人畜共通疾病,但病毒傳播的源頭仍需謹慎管理。台灣的肉牛與乳牛產業在嚴格監控下,疫情短期內可望得到控制。這次疫情也提醒業界持續強化動物疫病防控措施,同時保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在疫情控制的同時,務求在確保公共衛生的前提下,維持良好的食品品質與信心。

結語

牛結節疹疫情的爆發,雖然對牛隻健康與產業影響已有一定程度,但現有的監管與疫苗策略,預期能在短時間內撲平疫情。除了動物防疫措施外,食安的嚴格把關,讓消費者無需過度擔心市售牛乳與牛肉的安全問題,這也彰顯台灣在動物疫病管理中的持續努力與專業水準。近來,牛結節疹的議題引發眾多討論,實務上的應對與疫苗接種成為現階段的重點,展現動植物疫情控制的堅定決心。

相關的牛結節疹知識與食品安全政策,彰顯產業與政府在保障國人飲食健康上的共同努力。農業界的積極應變與科技手段的運用,將持續守護台灣的動物防疫安全與食品信心,讓民眾安心享用豐盛的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