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苗施打進度的推進,逐步呈現出一些令人振奮的跡象。特別是來自不同疫苗廠商的疫苗陸續抵達,使得國內的疫苗接種數量逐增,疫苗供應的改善是否能帶來疫情的緩解,成為目前社會熱議的焦點。本文將詳細分析台灣目前疫苗採購情況與疫情走勢,探討疫苗覆蓋率對控制疫情的重要性。
國內疫苗採購突破 70萬劑成為抗疫關鍵
截至近日,台灣已從COVAX平台獲得約476萬劑新冠疫苗採購,範圍涵蓋AZ、輝瑞/BNT、賽諾菲等國際品牌。此外,政府也直接向藥廠購入超過1,000萬劑AZ疫苗和505萬劑莫德納疫苗,並計劃向國產疫苗高端與聯亞生技採購各500萬劑,期待在近期內大幅增加本土及進口疫苗的供應量。
疫苗到貨與接種進展有限
然而,實際取得的疫苗數量仍相對有限。昨日,台灣完成的疫苗存貨僅有約31.62萬劑,截至當日已施打的疫苗約26萬劑。由於疫苗數量不足,許多已預約的民眾不得不取消接種安排。在全球多數國家透過大規模接種來有效控制疫情的情況下,台灣的疫苗覆蓋率仍處於較低水平,影響疫情的持續控制。
疫苗覆蓋率低 仍是疫情反彈的主要挑戰
根據最新數據,台灣70萬劑疫苗即使全部用作第一劑接種,也僅能覆蓋約35萬人,佔全國人口的約1.5%。為提升免疫屏障,指揮中心採用延長第二劑疫苗接種時間的策略,鼓勵民眾儘早接種第一劑,預計8到12週後再進行第二劑注射,以期增加群體免疫覆蓋率。然而,即使目前所有疫苗均用於第一劑,也僅能達到全國3%的接種率,距離群體免疫所需的60-70%仍有相當差距。
疫苗取得與施打速度的雙重挑戰
專家指出,台灣當前的疫情挑戰在於疫苗的取得速度與施打效率。一方面,疫苗來貨延遲,另一方面,接種意願與程序也受到一定限制。政府已宣布將在本月底前引進第二批AZ疫苗,並開始進行國產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美國製莫德納及其他疫苗的Import也正積極進行中,在此背景下,疫苗涵蓋率能否快速提升,將是今後疫情能否有效控制的關鍵因素。
本土疫苗的進展與專家呼籲三期臨床試驗
國產疫苗的研發進程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目前,兩家國產疫苗企業正進入二期臨床試驗收尾階段,預計7月底前能提供第一波供應。然而專家指出,兩款國產疫苗皆屬重組蛋白次單位類型,安全性較高,但由於臨床數據不足,仍需完成三期臨床驗證其實際防護效果。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金傳春表示,隨著疫情升溫,國產疫苗有必要加速進入三期臨床,相較於過去由於患者數少而受限的情況,建議政府要求疫苗廠商提出三期臨床計畫,以加快疫苗國內認證速度。
專家堅持三期臨床的重要性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也強調,三期臨床試驗是確保疫苗有效性與安全性的重要階段。特別是針對覆蓋範圍較廣的體外合成蛋白疫苗,二期試驗可能僅反映抗體反應,未能全面評估疫苗的實際保護能力。國產疫苗若要達到與國際同等的信賴度,完成三期臨床將成為必要工作,這也是疫苗的長遠安全保障。
疫苗接種策略與未來展望
目前,台灣的疫苗接種策略主要以延長第二劑時間為主,目的在於快速提升第一劑覆蓋率,建立初步免疫屏障。由於疫苗供應仍待改善,專家表示,應同步積極推動國產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與國際採購,以加快全民疫苗接種進度。從全球經驗來看,疫苗普及是抑制社區散佈和達致疫情穩定的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