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台灣即將在下周啟動124萬劑來自日本的疫苗捐贈計畫,民眾對新冠疫苗的期待逐漸升高。然而,疫苗預約平台的運作問題與接種流程的落實成為近期焦點。專業指出,儘管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但預約系統不暢通仍可能導致疫苗施打亂象頻傳,引發民眾疑慮與社會議論。
124萬劑日本捐贈疫苗下週開打 準備工作受關注
目前國內仍在施打的疫苗包括約41萬劑的AZ疫苗與15萬劑的Moderna疫苗,但日本政府贈送的124萬劑疫苗將於下周啟動接種,受益對象擴展至75歲以上長者,接種人數高達200多萬。如同過往疫苗預約平台常出現的技術瓶頸,此次疫苗發放時也遭遇民眾反映預約系統尚未全面建置,僅能透過醫療院所與社區預約,導致流程繁瑣。專家提醒,疫苗預約平台運作的順暢是加快全民免疫的關鍵之一。
疫苗預約系統建置進展與挑戰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坦言,目前疫苗預約平台尚未完全完成建置,符合資格的民眾暫時只能先透過原有的社區預約系統或直接向合格醫療院所詢問。然而,相關單位已宣布將於近期公布提供疫苗接種的醫院與診所清單,並逐步開放預約時間。專家呼籲,政府要優化疫苗預約流程,避免因系統落後造成疫苗接種亂象。
疫苗保護力與傳播風險 科學家表達理性看法
近期一名38歲女性在完成兩劑BNT疫苗接種後,卻在居家檢疫期間出現喉嚨不適症狀,且經整體檢測證實感染新冠病毒。科學界強調,疫苗對於防止重症與死亡的保護率高達95%以上,不代表完全避免感染,但能大幅降低病毒傳播的可能。專家提醒,即使完整接種疫苗,仍需持續做好個人防疫措施,避免病毒散佈造成社區傳播風險升高。
疫苗接種的正確觀點與個人防疫的重要性
專業指出,所有市售的新冠疫苗不論原理或廠牌,經過完整接種並達到疫苗效力期後,都能有效降低感染後轉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甚至達到最高的95%保護率。然而,疫苗並非萬無一失,接種者仍可能受到病毒感染,尤其是在傳染鏈較為嚴重的社區中,感染風險仍然存在。專家強調,民眾須持續遵守個人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才能共同降低病毒傳播速度。
公共衛生策略進展與未來規劃
針對近期多起民眾因重症猝死才確診的事件,台灣衛生當局積極推動擴大篩檢與遠距健康監測。新北市推出遠距關懷虛擬病房平台,配備血氧儀與溫度計,讓隔離確診者能即時回報健康狀況,並由醫療人員遠端監測,及早發現異狀並提供協助。同時,衛生局也計畫調整快篩策略,包括推動在家快篩與環境擴散,確保醫療資源的普及使用與民眾的自主健康管理能力。
疫苗施打亂象與藥房快篩 將重新整合與透明化
近期,一些診所私自安排志工接種疫苗事件引起關注,台北市市長已請辭涉事市府長官,並承諾未來疫苗資訊將全公開,包括疫苗批次、接種期限與接種地点等。專家認為,透明公開有助於消除民眾疑慮,也可避免疫苗濫用與不當施打事件再次發生。
整體來看,疫苗施打策略仍需與科技進步同步推展,確保每一位合格民眾都能順利取得疫苗,達成人口免疫的最終目標。台灣的疫情雖逐步受到控制,但預約平台的運行與疫苗政策的完善,仍是維持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