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內COVID-19每日新增確診病例連續數日低於200例,疫情逐漸獲得控制,民眾關心防疫等級是否已到放寬的階段。專家學者指出,雖然疫情降溫具有一定的跡象,但相關調整尚需謹慎考量,尤其是在疫苗接種率提升和社區傳染態勢變化之下,究竟何時可以降低警戒層級,仍存在多重變數待觀察。
專家建議逐步放寬疫情警戒層級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的陳秀熙教授強調,台灣目前的疫情控制策略包括嚴格篩檢與民眾配合遵守非藥物干預措施(NPI),如佩戴口罩、避免搭乘大眾運輸、降低公共場所人流以及醫護人員疫苗施打率已逐步提升,這些措施共同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風險。她建議,疫情漸趨穩定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將防疫層級由三級微幅調降到2.5級,以逐步恢復經濟活動,但仍需等待疫苗全面接種,尤其是高齡長者完成疫苗接種,預計在6月底至7月初,才適合再進行警戒降級。
降級策略需考量多重因素
疫情專家指出,疫情能否安全降級,核心在於社區傳染鏈是否被完全切斷。根據台灣疾病控制中心的數據,只要每日新病例的基本再生數(Rt值)保持在1以下兩週,即表示大量防疫措施已經有效扭轉疫情傳播趨勢。陳教授進一步說明,微幅降低警戒層級,如從三級降為2.5級,是在疫苗接種逐步推展、社區傳染風險降低後的過渡期策略。未來是否直接降低至二級,則必須依賴疫苗施打的效能,以及持續的疫情監測結果來決定。
雙北疫情防控現況與看法分歧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只有當每日確診數降至10例以下,才會考慮調降警戒層級。他指出,目前台北日確診人數仍在20~30例範圍內,疫情趨勢仍在改善中,逐步放寬措施是必要的,但不會立即由三級變二級,而是將進行逐步調整。同時,新北市長侯友宜也提到,新北市的確診病例仍較高,必須嚴格控管疫情,避免迅速反彈或「二次大流行」的風險,堅持在6月28日前保持嚴格的防疫措施,不考慮過早鬆綁。
策略與未來展望
陳時中部長表示,雖然台灣疫情目前趨於平緩,但仍需預防疫情復燃的可能。他提到,開放經濟活動的決策必須非常謹慎,因為一旦放寬措施,潛在的傳播鏈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疫情再次升溫。指揮中心將繼續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並密切監控社區傳播情況,確保公共安全與經濟復甦能取得良好的平衡。
疫苗施打與疫苗地圖政策規劃
近來,疫苗供應與接種爭議成為焦點。台灣計劃大規模推行疫苗接種,政府也與國內科技企業合作,規劃建立「疫苗地圖」,以協助民眾了解疫苗庫存與預約情況,這類措施旨在提升疫苗施打效率,降低疑慮,促進全民接種。然而,相關規劃仍在設計階段,行政部門透露,將模仿韓國每日公布剩餘疫苗數量的作法,讓民眾能更方便掌握疫苗資源的分配。
社區篩檢與防疫策略的成果
在疫情控制方面,台北與新北市採取不同但互補的策略。台北市以熱點清理與精準疫調為重點,將已確診的熱區徹底清除,並追蹤相關接觸者,成功降低潛伏感染源。而新北市則加強大篩檢,進行廣篩圍堵,有效控制病例傳播。根據中研院的數據,只要能在確診日當天就進行追蹤與隔離,就能顯著降低社區傳播風險,顯示廣泛篩檢在疫情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在疫情持續變化的背景下,公共衛生專家的策略調整與疫苗推廣進展,將深刻影響台灣疫情的未來走向。雖然控制疫情的挑戰依然存在,但全民共同努力,使得台灣逐步邁向擺脫疫情的邊緣,迎來復甦的希望,仍是社會各界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