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智症現況與日間照護介入的實務觀察

2025-10-2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失智症現況與日間照護介入的實務觀察

本文整理台灣失智症的盛行趨勢、常見精神行為症狀與就醫警訊,說明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角色,並分析日間照護與多模式介入對長者功能與照護壓力的實務影響,提供家屬與照護者參考判斷重點。

衛福部2020至2023年的資料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99%,換算每100人約有8人罹病,失智人口已超過35萬人,未來年數推估顯示人數將持續增加。面對人口老化,失智症已成為需要社會、醫療與家庭共同應對的長期挑戰。

失智症的臨床表現與行為症狀

失智症不僅表現為記憶與思考能力退化,臨床中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妄想、幻覺、攻擊性及情緒改變等。臨床觀察指出,有高比例患者會出現這類行為與心理症狀,這不僅影響患者功能,也大幅增加照顧者的心理與照護負擔。

檢查評估與治療方向

若懷疑失智,臨床評估通常包含認知功能篩檢、日常生活能力評估與相關影像或實驗室檢查,以釐清病因與病程。治療策略大致分為藥物與非藥物兩大類,藥物在特定情況下可望延緩病程或改善部分認知與行為症狀,非藥物介入則強調個別化與環境調整,對維持功能與提升生活品質扮演重要角色。

常見的非藥物介入形式

  • 多模式認知訓練與懷舊、藝術或音樂療法以促進認知與情緒互動
  • 運動、體能訓練與園藝等活動以維持肌力與日常活動能力
  • 家庭教育與照顧者支持,包含因應妄想或攻擊行為的溝通策略

日間照護的實務觀察

以日間照護為介入平台的追蹤研究指出,對象經由多元課程與個別化訓練後,在身體活動功能、認知與營養狀態及肌力等面向均有可觀進步。某項包含20位日照參與者、近四年的周全性評估顯示,相關指標在介入後成長幅度約在10至20%之間,研究於2022年7月發表。

在臨床個案中,透過社區與日間服務的支持,患者能夠延緩生活功能退化並回歸較具意義的日常活動,同時照護者透過諮商與病友經驗交流,也較能調整因應策略並減輕壓力。

何時應尋求評估與社會支持

家屬若發現長者在熟悉家務出現突變、日常物品管理混亂、重複購買或出現妄想與言語攻擊等行為,值得及早安排專業評估。早期評估有助於辨識原因、擬定照護計畫並連結社區資源。

同時,社會對失智家庭的支持也很重要,包括提供喘息服務、日間照護、社區據點與照顧者教育,能降低長期照護壓力並維持照護品質。

面對逐年增加的失智人口,醫療團隊、社福單位與家庭應協力建立連續性的照護網絡,強化早期識別、結合藥物與非藥物介入,並重視照護者的心理與支援需求,才能在延緩功能退化與提升生活品質間取得平衡。

重點回顧

台灣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接近8%,日間照護與多模式非藥物介入可提升功能與減輕照護負擔,但仍需早期評估與持續社會支持以應對長期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