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智症現況與早期就醫重要性

2025-08-2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失智症現況與早期就醫重要性

二○二四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三十五萬人,佔同齡人口接近八%。年齡愈高,失智症盛行率愈高;在各類型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占比約六成(五十六‧八八%)。多數年長者在早期出現記憶力退化或理解能力改變時,常誤以為是正常老化,導致發現異常後才就醫,平均延誤約三‧五年。若出現警訊,應儘早就醫並與專業醫師討論可能的評估與處理。

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與臨床分期

臨床與病理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與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有直接關聯。這些蛋白質在腦內形成斑塊並影響神經功能,進而造成腦部結構改變與萎縮,最終損及記憶與其他認知功能。傳統藥物雖然在延緩病程上有限,但在緩解症狀方面仍具臨床價值;近年也出現新型抗類澱粉蛋白的標靶治療。

最新國際性指引將阿茲海默症分為六期:第一、二期為臨床前期,腦內毒性蛋白開始堆積但尚無明顯症狀;第三期屬於輕度認知障礙(MCI),毒性蛋白堆積已開始引起可察覺的認知改變;第四期為輕度失智,日常生活功能受影響;第五、六期為中至重度失智,毒性蛋白擴散並造成廣泛神經細胞損傷與大腦退化。

病程進展速度的臨床觀察

臨床上觀察到,MCI惡化為輕度失智的時間平均約三至五年;每年約有一○%至十五%的病人會從MCI或輕度異常進展為失智症,顯示疾病惡化速度不容忽視。因此早期診斷與追蹤對病程管理與治療決策具關鍵意義。

可改變的風險因子與生活介入

失智症的風險因子中有多項是可透過生活型態與醫療管理加以改善的。若能從日常生活中著手調整十四項風險因子,估計可有助於預防或延遲四十五%的失智症個案發生。可能的改善措施包括:

  • 提升教育與終身學習機會
  • 矯正聽力與視力障礙
  • 妥善控制高膽固醇、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 維持健康體重與避免營養不良
  • 預防與治療憂鬱以及減少腦部外傷風險
  • 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
  • 建立規律運動習慣與積極社交互動
  • 減少暴露於空氣污染等環境風險

失智症常見警訊與就醫時機

及早辨識警訊對於及時評估與介入至關重要。常見的十項警訊包括:

  • 記憶力減退且影響日常生活
  • 計畫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
  • 無法勝任熟悉的工作或家務
  • 對時間或地點感到混淆
  • 理解視覺影像或空間關係出現困難
  • 言語表達或書寫能力變差
  • 將物品亂放且無法回想放置地點
  • 判斷力降低
  • 減少參與社交活動
  • 情緒或個性出現顯著改變

若本人或親友出現上述警訊,建議儘速尋求醫療評估,由神經科或失智症專科醫師進行完整的認知功能檢查與必要的輔助檢驗,以利早期診斷、病因鑑別與後續照護規劃。早期介入能協助患者與家庭更好地面對病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