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布失智症風險因子白皮書 提醒四十歲起重視預防與管理

2025-09-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發布失智症風險因子白皮書 提醒四十歲起重視預防與管理

隨著人口高齡化,失智症風險管理成為公共衛生課題。本文說明白皮書整理的可控風險因子、適用族群、生活型態重點與何時尋求醫療評估,提供讀者實用的預防與就醫參考方向。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以來,失智症人口明顯增加。官方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失智率約為8%,並出現女性多於男性的情形。白皮書指出,肥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慢性病群,以及中風後的認知障礙,都是重要的高風險因子。

白皮書如何整理風險因子

該白皮書由國內多位老年醫學與流行病學專家共同編撰,以流行病學證據為基礎,將失智相關的可控與不可控因素系統化。可調整的項目涵蓋代謝與心血管疾病、感官剝奪、心理社會因素、空氣汙染與生活型態影響,並提出政策與社區層級的防治建言,強調跨部門與跨領域的長期規劃。

哪些族群應及早注意失智風險

專家提醒,中年期到中老年是介入的重要時機,其中40歲以後被視為預防黃金期。中年肥胖、血糖控制不佳與長期高血壓等,會增加未來罹病機率。白皮書提出的生活向標包含所謂的護腦守則,作為風險管理的方向:

  • 維持適當腰圍與體重,減少代謝負擔
  • 穩定血糖,控制糖尿病風險
  • 避免血壓劇烈波動,維持血壓穩定
  • 留意血脂狀況,避免長期高脂血症
  • 維護腎功能與全身健康的綜合管理

生活型態、數位使用與真實風險關聯

有觀察指出現代生活中長時間使用3C產品、作息與飲食不規律,可能間接透過造成肥胖或代謝失調而提高失智風險;但目前並無直接證據顯示3C本身直接導致失智。國際上如芬蘭FINGER等多國計畫則示範以多向度介入為主,包括慢性病代謝控制、規律運動、均衡飲食與認知社交刺激等,作為降低認知衰退風險的綜合策略。

長照服務與早發型失智的支援擴展

政府長期照護服務規劃也朝向更廣泛的支援體系調整,目標包含擴大現有長照服務之適用年齡層與納入早發型失智的需求,並結合慢性病管理與社區資源,讓需要的人能取得支持與照護資源。

何時應考慮進一步評估或就醫

若個人或家人發現記憶力與日常功能出現逐漸影響,或出現言語、判斷、情緒與行為改變,應及早向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諮詢與評估。專業評估可以釐清成因、排除可逆因素並規劃後續的管理與照護策略。

整體而言,白皮書強調以早期識別與跨領域的風險管理為核心,透過慢性病控制、生活型態調整與社區支援,期望將失智的發生與影響降到最低。面對人口老化,個人、家庭與社區三方面的配合,以及政策的長期投入,都是推動失智症預防與照護體系關鍵的一環。

重點回顧

白皮書將失智的可控風險因子系統化,強調40歲起介入的重要性,並建議以慢性病控制、運動、飲食與社交認知刺激等多向度措施為主;政策與社區支援是推動在地化預防的限制與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