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攀升,穩醣飲食成預防關鍵

2025-07-0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攀升,穩醣飲食成預防關鍵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台灣18歲以上成人的糖尿病盛行率已突破11.5%,遠高於全球平均的8.8%。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每年新增約16萬糖尿病病例,除了高齡化的社會結構外,年輕族群糖尿病的「年輕化」趨勢也日益明顯,其中20歲以下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比例在過去十年成長了四成。這些數據凸顯糖尿病已成為全國性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

糖尿病的高危險因素與飲食習慣的密切關聯

糖尿病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除了遺傳因素外,後天的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習慣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飲食中的精緻澱粉與高升糖指數(GI)的碳水化合物,是誘發血糖變動與胰島素阻抗的重要源頭。

血糖升高不僅僅代表吃了糖

許多民眾誤以為只有糖和甜食才會影響血糖,忽略了精緻澱粉的危害。實務上,不同種類的碳水化合物因其升糖指數不同,對血糖的影響也不同。像是台灣日常飲食中普遍攝取的白米飯,屬於精緻澱粉,GI較高。由於去除了米糠與胚芽,白米的營養價值大打折扣,但其醣類成分仍易快速被身體吸收,導致血糖快速上升,進而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科學證明的控糖飲食策略與生活習慣改善建議

要有效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除了醫療篩檢與藥物治療外,更應注重飲食調整與生活習慣的管理。以下幾個經科學驗證的控醣策略,對預防及控制糖尿病具有實質幫助:

低GI飲食減少血糖波動

低升糖指數(GI)飲食已被廣泛用於糖尿病預防與管理。避免加工過度、易吸收的高GI食物,例如白米飯、白麵包,取而代之接近原型的食物如糙米或全麥製品,有助於穩定血糖。此外,控制烹調方式,儘量採用清淡、少油的烹調,亦能降低GI值,減緩醣類的吸收速度。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促進血糖控制

蔬菜、全穀類與水果都是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纖維不僅能延長胃排空時間、增加飽足感,也能降低醣類的吸收速度,調節餐後血糖。研究指出,超過九成台灣民眾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建議日常多攝取富含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的飲食,以改善血糖管理。

適量補充微量元素鉻

鉻是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能促進醣類代謝,協助轉換為能量。有研究指出,補充吡啶甲酸鉻等形態的鉻,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控制,尤其對糖尿病患者具有輔助療效。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鉻,應透過飲食或營養補充品攝取。

白腎豆萃取物的科學控醣效果

白腎豆含有一種α-澱粉酶抑制劑,能抑制澱粉在消化過程中的分解,從而延遲葡萄糖的吸收速度,達到降低餐後血糖的目的。科學研究證實,經特殊萃取的白腎豆成分在經過高溫處理後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抗醣效果,並已被多項臨床實驗證實具有良好控醣效果。

除了飲食,運動也是血糖控制的重要面向

除了飲食調整,適度運動也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有氧運動與力量訓練皆能幫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加強血糖調節能力。專家建議,依據個人身體狀況,養成持續且適當的運動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風險,促進整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