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傳出多款原廠藥將陸續退出台灣市場,引發民眾關注。健保署與食藥署回應指出,多數藥品已有學名藥可替代,市占率較低的個別原廠藥對臨床供藥影響有限,相關單位也在強化供應鏈與經濟應變措施。
事件概況與官方回應
媒體報導包含某些拜耳原廠藥以及一款糖尿病藥在內,將陸續停止進口。健保署表示,今年確實有藥品退出,但受到影響的原廠藥在國內使用機構與市占並不高。衛福部食藥署曾指出,截至九月底共有四十七項藥品退出市場,其中多數已有可替代的藥品。
為何發生原廠藥退出
官方指出部分停供屬於藥廠的全球性商業決策,並非針對台灣市場或健保藥價的直接反應。個別原廠藥退出常與國際供應鏈、製造成本或藥廠策略調整相關,而非單一國內因素。
哪些藥品可能受影響與市占情形
公開說明中提到,部分原廠藥在國內市占率偏低,例如某原廠阿斯匹靈市占僅數百分點,而同成分的學名藥項目較多;另一款糖尿病藥在使用占比也非主流。由於學名藥在臨床上具有高度可替代性,預期多數治療需求可由學名藥滿足。
替代供應與臨床用藥穩定性
食藥署表示,已公告的大多數退出品項已有替代藥可供應,僅少數需調整進口或生產安排。健保署也說明會持續觀察臨床用藥需求,協調醫療院所與給付制度,以避免臨床用藥短缺影響病人治療。
政府的因應措施與資金支援
為因應國際情勢對藥品供應鏈的衝擊,相關政策中已預留資金以支援醫療物資與製造成本提升的調整。健保署指出,將與食藥署及其他主管機關合作,強化國內藥品供應鏈韌性,並持續監控必要藥品的可用性與品質。
一般民眾與醫療使用者應注意什麼
對於民眾而言,若目前服用的藥品出現變動,建議透過診療醫師或藥師確認可替換的學名藥或等效處方。避免自行停藥或更換藥品;如有用藥疑問或出現不適,應儘速向醫療專業人員諮詢,以免延誤治療。
本專欄採訪與整理政府機關說法,旨在說明原廠藥退出與國內供應現況的主要面向,並提供民眾在面對用藥變動時的注意要點。
重點回顧
多款原廠藥陸續退出主要源自藥廠全球策略,健保署與食藥署表示多數品項已有學名藥可替代,政府亦以資金與監管措施維持供藥穩定,但部分短期調整仍可能帶來供應與接替上的局限,需持續觀察。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