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台灣經歷嚴重的蛋荒危機,國內蛋供應短缺,導致政府啟動大量進口雞蛋與蛋液措施。根據最新數據,政府已補貼近5.7億元,協助企業進口雞蛋,卻引發社會對進口食品安全與農業產業轉型的多重質疑。面對國內缺蛋的困境,為何還要選擇海外進口,尤其從美國、澳洲等遠距國家,這些蛋品的品質與安全是否有保障?專家提出了兩點建議,以協助民眾在此波蛋荒中採取更明智的消費策略。
進口蛋背後的關鍵因素與疫區問題解析
捨近求遠的進口原因與疫病防範
今年春季,台灣經歷疫情與禽流感雙重打擊,造成國內蛋雞數量大幅下降。為應付突然的蛋荒,農業部啟動跨國進口措施,包括從美國、日本、澳洲、巴西等九個國家進口約6,500萬顆雞蛋,採用空運與海運相結合的方式,力求保證品質與供應鏈的穩定。雖然空運能於1-2天內抵台,但為降低運費,最終大量雞蛋依然以海運進口。
國內禽流感疫情與產量下降
台灣雞蛋產量不足的主因之一是禽流感疫情未受有效控制。自去年年底爆發以來,當局未充分啟動管制措施,導致雞隻傷亡與產量下降。根據學界專家表示,去年年底雞隻數約有3500萬隻,至今年2月底減少了500萬隻,國際疫情仍在擴散,進口疫苗也不符合國際建議,進一步限制外來蛋品的安全性。
為何選擇遠距離供應國
儘管如此,選擇從較遠的美國、澳洲、巴西等國進口蛋品,主要是因為國內疫病控制策略不符合國際標準,例如中國主要依靠疫苗而非全面封鎖,可能導致受疫區擴散,增加病毒進入台灣的風險。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法,疫區國家的蛋品被限制進口,台灣仍需面對進口的時程與新鮮度的挑戰。
進口疫區蛋品的安全性與品質保障
關於疫區進口蛋的食品安全疑慮
專家指出,疫區進口蛋品的安全性需嚴格把關。台灣食藥署規定,除必須符合法定的檢疫標準外,輸出國亦須提供動植物檢疫證明,證明源國未在28天內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且未施打疫苗,才能進口。進口的蛋品還需經過一系列微生物、藥物殘留和重金屬等嚴格檢驗,確保民眾食用的安全。
疫苗蛋的風險與國際禁令
國際上多數國家禁用疫苗防治禽流感的禽肉和蛋品,原因是疫苗可能促進病毒變異與重組,使疫苗蛋生產的禽肉含有潛在病毒風險。越南、香港、印尼及埃及等國也施行嚴格的限制措施,進一步凸顯疫苗蛋可能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因此,相關食品出口國須確保產地未施打疫苗,並提供合格的檢驗證明。
專家建議與消費者購蛋實務
如何辨識與保存進口蛋及促進食品安全
對於即將抵台的進口蛋品,消費者可參考外包裝上的產地標示,以確定購買來源。依照食品安全法規,進口蛋品經洗選與封蠟處理,塑封後的蛋殼孔隙會被密封,能有效抑制病菌入侵,同時維持較長的保存期限。專家建議在蛋品長途運輸及存放期間,必須妥善冷藏,並避免過度囤積,以確保新鮮與安全。
選購與儲存蛋品的實務建議
- 勿囤積大量蛋品,建議購買在1-2週內食用範圍內的量,以確保新鮮。
- 妥善存放於冰箱冷藏室,保持低溫可延長蛋品的佳期與品質。
此外,民眾在選購蛋品時,應細讀包裝標示,辨識國產或進口的來源,並選擇經過適當處理的封蠟蛋款式,以降低感染風險。專家提醒,儘管長途運輸會有一定的時間差,但經過正確的包裝與冷鏈運送,海外進口蛋仍具備良好的食用安全保障。專業的檢驗流程與嚴格的進口管理措施,是確保國際蛋品能在本地消費市場中安全流通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