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萊克多巴胺(俗稱萊豬)進口政策逐步推行,台灣部分地方政府已積極強化相關標示措施,以保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與自主選擇權。新北市在最新的食品安全管理自治條例中,要求使用進口豬肉的餐飲業必須明確標示是否含有萊克多巴胺,並公開提供檢驗報告,旨在提升市民對食品來源與安全資訊的透明度。
新北市推進豬肉標示明確化 公平資訊公開促消費者自我保護
新北市長侯友宜指出,為抵抗萊豬的潛在健康風險,市政府已經採取多項保障措施。包括全面禁止校園、醫療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用萊豬肉品,並呼籲肉品進口商為消費者提供更透明的資訊。目前,新北市已經修正相關的自治條例,規定包括醫院、長照機構、學校等九類餐飲業者須在平台上登錄豬肉原產地及是否含有萊克多巴胺,並在營業場所明示標籤,讓民眾能一眼辨識萊豬與非萊豬產品。
實施細節與罰則 強化食品安全監管
新北市衛生局表示,該標示措施將於明年元旦正式分階段啟動,未依規定登錄或標示的業者將面臨最高十萬元罰款。此外,若標示不實或資料造假,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罰甚至可高達四百萬元。為確保資訊的正確性與透明度,業者需要上傳檢驗報告或來源證明,且必須在實體店面公開告知消費者相關資料,以防止不實標示或混淆市場。
消費者的自主選擇與進口豬肉標示問題
目前,政府規定的進口豬肉標示主要為原產地,未強制標示是否含有萊克多巴胺。候友宜強調,信息透明最重要,應讓消費者一眼就能辨識萊豬與非萊豬,尤其在散裝或外購時,標示要更清晰。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將消費者選擇權交還於民”的理念,讓民眾基於完整資訊自主決策是否購買與食用相關產品。
專家建議:選擇CAS標章避免食用含萊豬產品
專精於肉品安全的食品安全專家駱秋英指出,因為萊克多巴胺殘留在豬肉中的比例較低,但長期攝取仍可能對心血管或孕婦、孩童等特定族群產生潛在風險。她建議消費者在選購加工肉品時,尤其是熟食或加工品,應優先選擇具有CAS認證(原產地國產豬肉標章)的產品,以避免食用來自進口豬肉中的萊克多巴胺殘留,進一步降低健康風險。
辨識標章與自我保護 讓食品資訊更透明
由於萊克多巴胺的標示未列入規範,消費者若想避免食用含有不明萊豬的產品,建議可以依靠CAS標章,這代表產品主要使用國產豬肉,較能確保來源安全。專家提醒,除了選擇標示清楚的產品外,勤於了解食品標示資訊,學習辨識相關標準,才能真正掌握自己餐桌的安全。
台灣在逐步推行的食品標示制度中,對於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與選擇權保障仍有許多改善空間。透明的資訊披露和嚴格的監管制度,對促進公共健康、建立消費者的信任具有重要意義。對於萊豬的進口與標示議題,專家的建議是:合理避開含萊劑不明的豬肉製品,並積極了解官方標章與標示說明,才能在多樣選擇中做出最適合的健康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