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保費率上調與醫療支出持續攀升的現象
台灣自成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以來,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經歷多次調整後,近年來健保費率逐漸提高,預估未來仍有上調空間。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雖然保費的增幅有限,但整體醫療支出的負擔卻與日俱增。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2019年家庭收支調查,平均每戶家庭支出高達82萬9千元,其中超過13萬元花費在醫療方面。這意味著,大部分家庭的年收入大致用於日常生活外,花在看病治病的支出遠超想像。
醫療費用飆升的主要原因與應對策略
科技進步推高醫療成本
除了人口長壽趨勢外,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亦是推動醫療費用上揚的主因。新藥物、新醫療設備、不斷推出的高端手術,例如最近普及的達文西手術,都讓醫療支出大幅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醫療技術多數未被完整列入健保給付範圍,民眾必須自行負擔高額自費部分,進一步增加經濟壓力。
用商業醫療險避免醫療負擔壓垮家庭
擁有健保固然提供基本保障,但面對醫療科技快速變革及新型態醫療需求,單純依賴健保可能無法周全保護。此時,適當運用商業醫療險,彌補健保不足,便成為重要的策略之一。
投保前必看的四大重點,打造適合您的醫療保障
一、規劃高額一次性醫療保障
先進的治療方式如癌症標靶藥或高端手術,費用常以百萬計。建議投保癌症險或重大疾病險,預設一次性高額給付保障,幫助分擔高額自費醫療費用。例如,癌症標靶藥物的給付額度,建議規劃在200至300萬元,為罹病初期提供充足支援。
二、利用多張醫療險提升保障彈性
除了單張高額保障外,持有多張實支實付醫療險,能有效覆蓋反覆就醫的醫療費用。選擇可使用醫療收據副本理賠的保單,能在多張保單間較為彈性地獲得理賠,避免因限制條款而漏掉保障內容。實支實付模式便利性較高,適合青睞較高自費醫療的族群。
三、聚焦門診手術與新醫療技術保障
選擇涵蓋門診手術且不受比例限制的醫療險,能因應新技術的快速變化,提供彈性的保障範圍。如今新醫療技術推陳出新,狹義的保障範圍可能會落後於實際醫療需求,故優先挑選涵蓋門診、非列舉式保障的保單更具彈性。
四、規劃雜費項目,提供應變空間
在實支實付的醫療保險中,雜費部分應採用概括式規範,涵蓋所有不在病房或手術費用範圍內的支出。例如,達文西手術若在醫療收據中特定科別下,可以算入雜費範圍內,保險理賠就較靈活。此外,雜費額度建議參照台灣平均醫療支出約4.7萬元,作為保障額度的參考標準,以因應未來可能產生的額外醫療花費。
定期檢視醫療保險,讓保障保持適應力
科技與醫療制度不斷變遷,建議每五年就由專業顧問協助檢視保單內容,確保保障範圍與時並進。這樣一來,才能避免因為條款過時或未涵蓋最新醫療方式而產生盲區,有效保護自己的健康與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