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醫療資源緊張 存在哪些核心問題
近期,台灣雙北地區的醫療資源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台大醫院紛紛公開表達救援需求,醫療體系的負擔日益沉重。為撐過疫情的高峰,各級醫療機構積極增加專責病床,包括負壓隔離病床,目前全台專責病床合計超過7,300床,但仍難以滿足快速增加的需求。
硬體優化:擴充床位的現況與限制
台灣政府近期規定,醫院須在原有床位基礎上擴充10%的專責病床,例如醫學中心每至少開設20張專責加護病床,重症醫院最低10張。然而,這些硬體的擴充並未必能立即轉化為實際的醫療資源。原因在於,許多醫院將非感染科房間轉換成多張病床,因而在軟體層面——醫護人力與管理體系——仍存在瓶頸。
人力不足引發的泡沫化疑慮
專家提醒,儘管床位數較之前大幅提升,但醫療人力並未同步增加。某些醫院將原本只放置一張床的病房改裝成3張床位,造成硬體擴充的表面功夫。而因為照料新冠患者,醫護人員需要專門培訓,且受勞動法規限制,醫院難以快速調配大量人力進入隔離病房。這也引發「人力不足就變泡沫」的擔憂。
醫師提出核心建議:強化輕症患者居家與社區照護
醫療專家指出,若疫情持續升溫,僅靠硬體的增加難以應付。而規劃輕症患者在家或社區隔離,並輔以遠距視訊醫療,將成為緩解醫院負擔的有效途徑。這項策略不僅能釋放重症醫療資源,也能降低院內感染風險,並提升整體醫療效率。
輕症患者的居家隔離與遠距醫療應用現況
台灣針對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已逐步放寬居家隔離規範。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截至目前,83%的確診者為輕症或無症狀者,主要在家進行症狀監測與自我管理。醫師指出,血氧飽和度94%以上且沒有下呼吸道明顯症狀的個案,完全可以透過居家或社區隔離,並搭配視訊診療進行醫療監測。
視訊診療的進展與限制
去年起,台灣已開放居家隔離與居家檢疫期間的患者使用通訊軟體進行視訊診療,且多家醫療院所已加入相關服務。目前,超過1萬家醫療機構申請範圍內的遠距診療,但實際使用率仍待觀察。專家建議,若能在疫情高峰期,建立更直觀便捷的遠距醫療流程,將有助於提升輕症患者的照護品質,並預防家庭傳染事件的發生。
適度規劃社區與居家隔離場域 創新與風險並存
醫師普遍認為,低風險的輕症患者不用非住院不可,應在家接受能即時連線的遠距醫療監測。然而,因為英國變異株較易在家庭內傳染,一旦疏忽可能使整個家庭遭受感染,提升公共衛生風險。因此,專家建議,應提前規劃專屬的輕症檢疫場域,並整合視訊診療與「健康監測設備」,以降低家庭隔離的風險,提升民眾心理安全感。
醫療人力成關鍵 走向輕症在家管理的未來方向
專業人士強調,提高醫護人力的供應,才能确保病床與遠距服務同步進行。在國內醫療體系尚未完全達到人力充足的狀況下,規模再擴,仍可能受制於人力短缺及教育訓練時間。他們呼籲,政府應超前佈署,推動輕症患者在家或社區管控策略,並配合專業遠距醫療系統,打造更具彈性與韌性的醫療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