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推行三大政策推動2025年根除C肝的努力詳解

2025-07-1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我國推行三大政策推動2025年根除C肝的努力詳解

隨著新型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以及全民健保納入給付,台灣正朝著於2025年實現C型肝炎根除的目標穩步推進。然而,篩檢與治療的轉介率仍存在顯著挑戰,影響整體策略的推行成效。本文將深入探討國內在C肝防治方面的核心政策方向,以及目前面臨的主要阻力與改進策略。

有效篩檢與就醫追蹤成為控制關鍵

抗體陽性者未進一步篩檢與治療的現象

台灣雖已進行大規模篩檢,但針對抗體陽性者的後續追蹤仍不足。根據相關統計,約36%的抗體陽性洗腎患者未接受病毒核酸檢驗,也有超過三成未再進一步就醫確認病毒是否已被徹底清除。這些流失的患者可能成為潛在的傳染源,影響整體的根除進度。醫療專家指出,長期慢性病患者的就醫意願較低,加上照護資源的限制,形成篩檢範圍外的感染盲點。

治療結束後的追蹤缺失與風險

根據研究,雖然新一代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癒率已達90%以上,但仍有部分患者未完成療程後的追蹤。未能在治療結束後的三個月內再進行病毒檢測,將難以確認治療是否成功,甚至可能造成病毒的潛伏與傳播。專家提醒,若未及時檢測,乃至於治療無效的患者都可能導致肝病進一步惡化,甚至演變為肝癌,對國內肝臟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衛福部推動的三大策略方向

面對篩檢轉介率與治療追蹤的挑戰,衛生福利部提出以下三項主要政策措施,力圖突破現有困境,加速2025年C肝根除目標的達成。

建立全國性篩檢資料庫

為更有效管理C肝疫情,衛福部將整合各篩檢單位資料,建置國內篩檢結果數據庫。透過掌握45至79歲族群中篩檢陽性比例及追蹤狀況,能精準識別漏網之魚,進而針對高風險族群制定更具效率的防治策略。此舉不僅有助於追蹤篩檢進度,也能提升篩檢後轉介率,降低傳染鏈的持續傳播風險。

優化篩檢陽性患者的轉介流程

同時,衛福部將改善陽性篩檢合格患者的轉介路径。計畫邀請醫界相關專家共同研議,訂定明確的轉介指標或流程,提升患者由篩檢到正式治療的轉換率。高醫合作推展的外展門診模式在南台灣成效顯著,透過醫師定期拜訪洗腎室,將篩檢與追蹤工作就地化,提升篩檢滲透率,值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在矯正機關推動篩檢與治療

此外,衛福部將針對受刑人、矯正機關進行專項篩檢。規劃分批次篩選感染者,並提供專屬治療方案,以此降低高風險群體中的病毒傳播風險,為整體疫情控制建立第二道防線。專業醫療團隊的深入介入,或將成為未來執行策略的重要支柱。

面臨的挑戰與展望

醫療體系的推廣困境

根據專家觀點,長者、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就醫意願低,照護資源有限,使得篩檢及後續治療轉介效率受到制約。醫界積極推動無C肝透析室,藉由醫師外展及現場檢查,逐步縮短患者與醫療資源的距離,提升治療完成率。持續擴大這類感控篩檢措施,將可更早切斷傳染鏈,助力國內疫苗免疫環境的建立。

追蹤與治療完成率尚待提升

數據顯示,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中,約有8%至10%的患者未完成追蹤檢測,成為政策實現的潛在障礙。專家認為,除了資源投入,還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患者與醫師的治療依從性,讓追蹤成為疫苗般的習慣行為。

台灣在2025年實現C肝根除的計畫,值得各界的共同努力。除了政策推動外,更需深化醫病合作與社區參與,逐步破解傳統醫療中的盲點。如此,方能在不久的將來,迎來肝臟健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