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2022年我國全國死亡人數約為208,438人,相較於前一年多出約24,266人,增幅達13.2%。其中,因新冠肺炎(COVID-19)導致的死亡案例明顯增加,讓其在十大死因中躍升至第三名,成為國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時,癌症仍保有長達41年的連續第一,成為最主要的死因,反映肝癌與肺癌等惡性腫瘤的高發性。在死亡原因的統計中,跌倒引發的死亡率亦有顯著上升,年增率高達12.5%,不可輕忽。
2022年台灣十大死因排名及分析
依照死亡率排序,2022年台灣十大死因分別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相關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以及腎臟相關疾病。相較2021年,癌症與心臟疾病依舊位居前兩名,而新冠肺炎由原本第19名快速竄升至第三名,顯示疫情已成為新的公共衛生威脅。不同年齡層的死因也有所差異,年輕族群(1~24歲)以事故傷害為主要死因;25~44歲則以癌症與自殺居多;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為主要死因。
癌症持續佔據死亡焦點
台灣癌症的死亡率依然高居不下,肺癌與肝癌連續43年蟬聯前兩名。2022年,全台有約51,927人死於癌症,占總死亡數的24.9%,其中,經過統計,較2021年增加271人。癌症的篩檢與早期診斷仍是延緩死亡的重要關鍵,尤其高風險族群建議定期接受相關篩檢。根據統計,55歲以上族群中,約87%的癌症死亡發生。
癌症死亡時鐘較去年快轉3秒
「死亡時鐘」的數據顯示,台灣每10分鐘約有1人因癌症死亡,比去年快了3秒,代表癌症對國人生命的影響仍然嚴重。去年約有5萬1656人死於癌症,今年則略高於此數,增加196例大腸癌、胰臟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的死亡人數,顯示癌症篩檢與治療的持續挑戰。
新冠疫情對死因結構的影響與未來趨勢
2022年,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約為14,667人,中位數死亡年齡達82歲,顯示高齡族群受疫情威脅最大。其中,85歲以上長者的死亡占比超過四成,且未完整接種疫苗(未打到3劑者)仍是感染致死的主要原因。專家預估,未來年度,新冠肺炎仍可能位居死亡原因前列,排名可能於第6或第7位,但疫情趨勢將影響實際排名。
跌倒成高齡與幼童生命危機
在事故傷害中,跌倒已成為高齡者與兒童的主要致死原因。2022年,跌倒引起的死亡數較前年增加12.5%,包含幼童(0~14歲)從第4名攀升到第2名。長者跌倒除造成重大傷害外,也可能引發長期臥床甚至死亡。為保障長者安全,建議在居家環境中加強安全措施,如避免地面濕滑、安裝扶手和防滑墊、確保樓梯扶手穩固;戶外則僅在陪同下外出,選用防滑鞋具,並注意穿著適合的服裝,以降低跌倒風險。
專家提醒
由於長者跌倒死亡率提升,相關單位呼籲家庭重視居家安全,針對幼童與高齡族群加強預防措施,從居家環境到日常行動均須留意。持續推動癌症篩檢、加強疫苗接種,並在跌倒預防方面投入更多資源,是提升國人整體健康的重要策略。公共衛生未來的焦點,將在如何有效控制慢性病、降低重要死因的死亡率上取得突破,仍待醫學研究與全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