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居家照顧成長中的趨勢:或能取代外籍照顧人力的新選擇

2025-07-1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24小時居家照顧成長中的趨勢:或能取代外籍照顧人力的新選擇

隨著台灣長期照護制度的持續發展,居家照護服務逐漸受到重視。近年來,部分先行的長照機構開始推動「24小時居家照顧」方案,意在提供家庭更靈活、貼心的照顧方案,同時也為未來可能的外籍移工短缺問題提出破解之道。本文將深入探討在地長照團隊打造的居家照護新模式,以及其對傳統外籍照護人力的潛在取代效應與未來發展趨勢。

在地照顧人才的培養與長照新思維

台灣目前高度依賴外籍移工來提供長期照護服務,但疫情阻礙了外籍移工的入境,使許多家庭的照護需求面臨挑戰。針對此問題,以在地人才為核心的居家照護團隊逐漸出現。以「伯拉罕合作社」為例,該組織透過鼓勵在地人成為專業照顧人員,並提供抽痰訓練,打破長照人力的傳統思維。合作社以一日三班輪替制,提供全天候無縫服務,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同時減少對外籍人力的依賴。

跨專業連結提升居家醫療品質

另一項突破性做法是在長照服務中融入居家醫療與居家護理合作。合作社結合在地醫師和專業護理師,定期走訪長者家中,提供專業的健康管理與醫療支援。此舉不僅讓長者在家中暢享全方位照護,也大幅降低因交通或語言等障礙造成的醫療資源不足問題。不同專業的團隊協同合作,為長者打造一站式居家長照服務,提高生活品質及照護效率。

專業技能的提升與家庭照護的質量保障

在推動在地照護團隊的同時,培育照服員的專業技能尤為重要。以抽痰等重症照護技術為例,合作社鼓勵照服員接受專業訓練,並取得相關證照。這種團隊合作模式,讓照服員在面對高難度的照護任務時,能獲得醫療專業人員的即時指導與支持。實務經驗證明,專業技能的提升使照護品質大幅提高,也讓家庭能更放心將長者交由在地照顧團隊,把長照不再是負擔。

長照服務的經濟考量與可持續性

在台中后里一位老阿公成功脫離氣管內管與鼻胃管,重新走進社區生活,讓人看見在地照護的潛力。然而,24小時在地照護若以全自費方式運作,費用達每月約8萬元,著實不易負擔。為此,專家建議可透過募款、志工、時間銀行等多元資金渠道,降低經濟門檻,讓更多家庭享有高品質在地照護服務。兼顧品質與經濟的可行性,將是推動在地長照的重要方向。

在地照護轉型的未來展望

「取代外籍照護人力」不只是林依瑩的夢想,更是台灣在地長照業者對未來的期待。她期盼透過政策支持與社區合作,將「All in one」的居家照護模式推廣到更廣泛的範圍,不僅能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也能深化社區關懷的文化。在經濟與照護的雙重壓力下,台灣能否借由在地人才的發展,展現出照護產業的新思維,令人拭目以待。

結語

長照產業的轉型除了技術與服務的革新,也牽動著整個社區的未來生活形態。台灣在地產業的崛起能否為長照帶來新契機,或將改變外籍看護的格局,這需要政策扶持、社會共識與創新思維共同推動。而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或許有更多在地的力量正悄然醞釀著改變的種子。正如長者在經歷了多年的風雨後,最渴望的莫過於家人的陪伴與在地人的用心照料。這份心意,或許是台灣長照最珍貴的資產。

本文主要探討台灣在地長照服務的發展現況及未來可能性,希望為長照政策與在地照護體系提供新的觀點與思考方向,期待在地照顧能夠成為台灣長照產業永續經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