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防治新策略台灣迫在眉睫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死亡率

2025-08-0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肺癌防治新策略台灣迫在眉睫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死亡率

台灣每年因肺癌造成的死亡人數居高不下,已成為國內癌症死因的主要首要因素。根據最新統計,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位民眾因肺癌喪命,肺癌已經連續十年蟬連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榜首。隨著新治療藥物的陸續引進和篩檢政策的推動,肺癌的存活率有望逐步提升,但仍面臨診斷遲、治療不足等挑戰,急需全面改善防治策略。

台灣肺癌死亡率持續居高與防治現狀分析

雖然過去幾年肺癌的新發病例數逐步增加,但國內肺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已有所改善,從2012年的19.4%提升至2016年的27.3%。然而,距離國家設定的202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20%的目標仍有一段差距。肺癌高死亡率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於發現時多為晚期,超過半數患者診斷時已經處於局部轉移或晚期,有效早期篩檢與早期治療仍是關鍵。

推動新藥引進與篩檢策略是降低肺癌死亡的關鍵

政府積極引進最新肺癌治療藥物,包括針對EGFR和ALK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以及免疫療法,並將部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尤其是讓晚期患者能接受一線治療,朝向提升存活率邁進。此外,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針對高危險族群如吸菸史或家族遺傳史的個案進行早期篩檢,也被視為抵抗肺癌的另一重要措施。然而,篩檢的成本效益、篩檢對象範圍及頻率仍需科學評估以確保推動的正確性與適合性。

健保資源與新藥可近性改善帶來治療突破

健保署長表示,為縮短新藥與國際臨床指引的落差,已積極建立資訊共享平台,減少重複醫療和藥物浪費,並將幾款標靶藥物和免疫療法納入健保給付中,促使肺癌治療從傳統的被動治療邁向主動進攻的早期治療與個人化醫療。但不可忽視的是,昂貴的新藥對健保財政造成巨大的負擔,因此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平衡新藥推廣與全民健保財政的可持續性,成為決策的重要議題。

全民參與肺癌早期篩檢與戒菸策略攸關預防

除了治療資源的提升,肺癌預防亦不可或缺。國內資料指出,超過一半的肺癌患者並非吸菸者,尤其女性案例較為常見,顯示本土特有的疾病特性與國際策略有所差異。持續推動戒菸、菸害防制以及針對高危群體如有肺癌家族史、長期吸煙者進行LDCT篩檢,都是降低早期肺癌發生率的有效途徑。未來,制定符合台灣特色的預防及篩檢準則,將更具參考價值。

結語

台灣肺癌防治策略正面臨轉折點,從引進新藥、完善篩檢、改善全民健康措施三方面同步推進,或許能為長久以來高居不下的肺癌死亡率帶來突破。在全球篩檢與個人化治療趨勢下,台灣的醫療體系與政策制定者仍須持續調整與優化,以期早日實現肺癌存活率的顯著提升。唯有如此,肺癌才能不再是台灣的新國病,而是真正被有效遏止的健康挑戰。

台灣醫界持續關注肺癌防治的進展,期待未來能透過科學證據與政策支持,讓更多患者獲得早期診斷與高效治療的希望,也呼籲社會共同努力,守護國民的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