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肺癌成為台灣最主要的癌症死因之一,國健署宣布推出全新的肺癌篩檢政策,為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Low Dose CT)篩檢的補助,旨在早期診斷肺癌,提升治療成效與存活率。這項措施不僅彰顯台灣在國際醫療篩檢推廣的領先地位,也為高危險族群帶來更多防癌的希望。
肺癌篩檢政策推行啟事 與國內篩檢計畫的差異
台灣正式啟動的第五癌篩檢專案,針對肺癌這一威脅全球與國內健康的重要癌症,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補助,符合資格者可免除自費負擔,篩檢醫院遍佈全國約90家。這項由國健署推動的篩檢計畫,特別針對肺癌的高風險人群進行,有助於在疾病早期階段發現病灶,改善五年存活率,進而降低整體死亡例數。
適用資格與篩檢對象
- 具肺癌家族史:年齡在50至74歲之間的男性及45至74歲的女性,且其直系親屬曾診斷為肺癌者。
- 具有重度吸菸史:吸菸超過30年,且每日吸菸量達一包以上或三包,持續十年以上,有意戒菸或正處於戒菸期者。
這些人群每2年可獲得一次免費肺癌電腦斷層篩檢,篩檢費用由國健署負擔,篩檢醫院依照不同地區與條件均已加入計劃,民眾只需符合資格即可受益,早篩早治的理念進一步落實台灣的全民健康戰略。
早期診斷與存活率密不可分 台灣如何藉由篩檢降低肺癌死亡率
台灣肺癌患者的年新增數約1萬3千人,據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指出,近3成肺癌患者是在第一期確診,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80%至90%,而當病患昇至晚期(四期),存活率僅剩約1成。早期篩檢可以幫助病患及早接受治療,改善生活品質,並提高生存機會。
根據國健署癌症統計資料,肺癌的五年存活率依照疾病期別差異極大:零期約9成,第一期約8成,至第四期則僅剩一成左右。這顯示出,發現得早,存活的可能性也更高。目前台灣已有一套完善肺癌篩檢流程,結合國際經驗,為避免肺癌造成的病痛與死亡做好了準備。
國際經驗參考 台灣篩檢成效值得期待
美國等先進國家如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與南韓的癌症篩檢服務,皆提供每年或每兩年針對高危險族群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並結合戒菸服務來降低肺癌發生風險。國際研究指出,持續實施肺癌篩檢能有效降低重度吸菸者20%的肺癌死亡風險,台灣的政策亦朝這一目標努力,期待在未來能減少肺癌的社會負擔。
是的,篩檢並非預防措施,但能提早發現病變
提醒民眾,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主要是早期診斷工具,並不能預防肺癌的發生。吸菸仍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建議吸菸者積極參與戒菸服務,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空氣品質,戴口罩、避免空氣汙染物,才能從根本降低肺癌的風險。此外,篩檢結果若發現肺部結節,仍需醫師進行持續追蹤與診斷,以確保早期治療的成效。
肺癌警示訊號 及早就醫保命關鍵
認識肺癌的早期警訊,有助於民眾提早就醫,避免延誤診斷時間。主要症狀包括:持續咳嗽、咳血、呼吸急促、胸痛、聲音沙啞、四肢疼痛,以及體重明顯下降或食慾低落。如出現以上狀況,建議立即就醫,進一步檢查肺部狀況,早期發現肺癌,有助於早期治療與存活機率提升。
台灣推動肺癌篩檢政策,以提高整體早期診斷率,為肺癌患者建立起一道守護生命的防火牆。在面對肺癌這個頭號殺手的挑戰下,每個人都可透過定期篩檢與健康生活相互配合,為守護自身與家庭的健康加分。
相關專業建議與篩檢資訊,請密切留意台灣最新的防癌政策與醫療服務公告。保持良好的健康習慣,才能在這場與肺癌的戰役中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