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最新研究與國內外統計,台灣的出生人數持續降低,嬰兒死亡率亦高於多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這不僅反映出生率的不足,更突顯嬰幼兒健康管理的迫切需求。中央與地方政府正積極推動「母嬰健康力」政策,以期改善這一現象,並鞏固國家未來的健康基礎。
台灣嬰幼兒死亡率與感染因素的深層分析
台灣自2010年以來,透過國家健康促進措施與疫苗接種計畫,逐步降低新生兒與嬰兒的死亡率。然而,最新數據顯示,嬰幼兒的主要死亡原因仍包含先天畸形、早產併發症與感染,感染尤其是由「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侵襲性肺炎鏈球菌與腸病毒導致的呼吸道疾病,占據相當比例。感染性疾病的高發,部分原因是疫苗普及率與預防措施尚有待提升。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與疫苗的防護角色
RSV是嬰幼兒常見的病毒,尤其在2歲以下的幼童中,感染率接近百分之百,且多在出生六個月內呈現高峰。其嚴重程度以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幼兒為甚。由於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多針對病毒的融合後蛋白,不僅無法有效抵抗病毒,反而可能促進病毒繁殖。相較之下,基於病毒融合前蛋白研發的疫苗,能誘導產生更具殺滅力的抗體,成為預防RSV感染的重要突破。
疫苗預防策略與新型抗體的應用
台灣目前針對高風險嬰幼兒提供兩種單株抗體,每個月至少接種六次,能在一定期間內提供保護。近期,長效型產品的出現,使抗體作用期延長至五個月。此外,數款國際認可的RSV疫苗已不同程度地獲得上市許可,建議高齡族群以及孕婦於妊娠第28周至36周間接種,能將抗體傳遞給新生兒,有效守護出生後最易感染的六個月內階段。專家建議,若孕婦尚未施打RSV疫苗,出生後立即給予單株抗體,將大幅降低嬰幼兒感染風險。
提升母嬰健康的地方政策與實務經驗
隨著少子化的挑戰,台灣多縣市採取因地制宜的策略發展母嬰健康政策。新竹縣針對罕見疾病與重症嬰兒提供免費疫苗,花蓮則因地制宜推動新生兒篩檢與疫苗接種,成功降低嬰兒死亡率31%。澎湖則以疫苗普及與生育補助為主要措施,使出生率逐年攀升,展現地方政府在母嬰福祉提升上的創新與用心。
地方因地制宜的母嬰健康措施
台北市、新北市與新竹縣等地,根據自身的人口結構與醫療資源,針對不同弱勢族群提供疫苗與健康篩檢補助,如輪狀病毒、水痘與B型肝炎疫苗,並推動孕婦產前檢查與育兒教育,期望從根本促進嬰幼兒健康。花蓮與澎湖則在偏遠離島地區,加強疫苗普及與育兒支援措施,證明地方策略的多元與務實,對於改善嬰兒死亡率有正面成效。
未來展望與專家建議
專家強調,兒童在出生的前六個月,是免疫最脆弱的時期。除建議孕婦優先接種RSV疫苗外,也建議新生兒一出生就施打單株抗體,雙重策略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風險。此外,未來,能將生育津貼與育兒教育結合,例如先上育兒相關課程再領取生育補助,或依課程完成度分期給付,也將是提升整體生育意願與嬰幼兒健康的良策。最後,鞏固疫苗政策的統一性,確保疫苗資源公平分配,是持續降低嬰孩死亡率的重要關鍵。
在推動母嬰健康的過程中,台灣亟需從整體政策、地方實務到家庭教育,建立一個完善的嬰幼兒照顧環境。唯有如此,才能穩步改善嬰孩死亡率,迎向更有保障的下一代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