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望於明年第一季引進德國BioNTech新冠疫苗 3,000萬劑供應待確認

2025-07-1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有望於明年第一季引進德國BioNTech新冠疫苗 3,000萬劑供應待確認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各國積極研發並推廣疫苗以達到 herd immunity 的目標。德國BioNTech公司與美國輝瑞合作開發的新冠疫苗目前已進入第三階段臨床試驗,進展受到國際關注。台灣也在積極尋求引進此款疫苗,以應對下一階段的疫苗分配與施打需求。

BioNTech疫苗在全球臨床試驗迅速推進 預計年底獲得批准上市

目前,全球多家藥廠的COVID-19疫苗正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包括德國BioNTech與輝瑞合作的mRNA疫苗、英國牛津大學與AstraZeneca的疫苗,以及美國莫德納與嬌生的疫苗等。值得一提的是,BioNTech疫苗在多個國家展開大規模臨床試驗,已在阿根廷、巴西、南非、土耳其和美國等地展開收案,預計總參與人數約4萬4千人,截至目前已有超過83%的病例完成招募。」

BioNTech疫苗在歐洲與北美進行快速審查 有望年底獲得上市許可

BioNTech疫苗已在歐盟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及加拿大衛生署進行滾動式審查,評估資料內容,預計年底前取得正式核准,成為全球首批獲得批准上市的COVID-19疫苗之一。此疫苗的技術屬於最新的mRNA平台,申請上市速度較快且安全性受到重視,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矚目與期待。

台灣獲得3,000萬劑疫苗配額 預計明年第一季引進

台灣方面,台灣東洋公司於9月18日已經與全球疫苗分配平台COVAX(由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疫苗免疫聯盟與創新流行病疫苗協調平台共同運作)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台灣預計可獲得BioNTech疫苗的3,000萬劑配額,足夠為約1,500萬人口施打,將並以公費疫苗的形式優先提供防疫使用。台灣東洋預計,最低1,000萬劑將於明年第一季完成交貨,但疫苗能否如期引進,仍需與指揮中心進行詳細協商。

引進疫苗的挑戰 需求冷鏈冷藏與市場容量待考

專家指出,台灣市場規模較小,可能影響疫苗的進口與分配策略,尤其是在三千萬劑的總體配額中,若市場吸收度不佳,疫苗進入效率可能會受到限制。目前台灣東洋已積極與政府協商,期待指揮中心能購下多數疫苗,以供公共健康使用,剩餘則留作自費市場,讓有需求的民眾可另行付費接種。

台灣引進外國疫苗需確認安全性 疑慮仍待解決

台灣政府在疫苗採購上,除了與COVAX合作,也持續評估BioNTech疫苗的安全性與冷鏈運輸是否符合標準。指揮中心表示,現階段將專注於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冷鏈需求的穩定性確認,才能進一步確定是否進行大規模採購,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會有明確結果。台灣東洋則已找到合作廠商協助運輸與儲存,積極準備疫苗引進。

台灣疫苗代理權歸屬與國際資金支持

BioNTech公司註冊於德國、於2019年10月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並非陸資企業。公司前三大股東為德國國內企業,並獲得德國政府巨額資金的支持用於加速疫苗研發。台灣東洋取得BioNTech在台代理權後,強調疫苗供應受到國際協調,不涉及任何政治因素,力求以科學、安全為優先,為台灣的疫苗戰略布局帶來新希望。

在疫苗研發的同時,國際間的疫苗價格、分配政策與冷鏈建設也逐步進入關鍵階段。台灣的疫苗供應策略將影響未來全民免疫的進展,但在程序與安全性確認上仍需經過嚴格的評估與準備。疫苗的落地,將是台灣公共衛生系統的重要一環,而每一步都蘊藏著巨大的挑戰與期待。

從全球版圖來看,各國都在為疫苗的普及努力不懈,而台灣此時展現的策略思路,或許也能提供一些啟示,面對疫情,科學與合作依然是最強的武器,等待下一個轉折點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