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推動校園衛生用品免費供應 加強性別平等教育
為落實性別平等教育,並解決青少年的月經貧窮問題,教育部將自2023年8月起,全面於國內各級學校提供免費的生理用品,預計惠及逾九萬五千名學生。這項政策不僅改善經濟弱勢學生的生活條件,也是推動性別平等、打破月經禁忌的重要一步。
政策背景與推行原因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台灣女性平均一生約花費10萬元購買衛生棉等生理用品。透過政府資源的投入,此舉旨在照顧在經濟上較為困難的學生,避免因月經用品的缺乏而影響學習與生活品質。同時,此政策亦希望促使師生坦率討論月經議題,降低性別偏見與污名,進一步推動性別教育的深化。
落實措施與實務操作
校園提供衛生棉的方式多元,教育部建議各級學校由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規劃實物發放、宣傳管道,以及配合校內相關單位進行管理,如健康中心或學生事務處。為確保用品安全與品質,學校需安排專人管理,定期清點存量,並透過廁所或便利商店等渠道讓學生可以便利取用。此外,校方也應注重衛生與維護,以維持用品的乾淨與完整,避免潮濕或受污染的情況發生。
性別平等教育推展的範疇與內容
除了提供實質資源,教育部積極推動在課程中融入月經與性別平等相關議題。建議國小至高中教師帶領學生從社會、文化層面出發,討論月經的歷史污名、媒體刻板印象,以及不同國家女性的月經經驗。並且,規劃更多專業的月經教育課程,例如介紹正常與異常月經、經痛與生殖疾病預防,配合製作繪本與影片,加深學生對性別平等的理解與支持。
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推行生理用品免費供應措拖,雖被外界視為小事,實則背後蘊含對校園接納、理解不同性別的深層期待。潘文忠強調,校園應鼓勵學生以行動支持多元性別,促進彼此的尊重與包容。他認為,未來學校應成為一個推動性別尊重與平等的示範場域,讓學生從小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與人權意識,營造更友善、多元的學習環境。
面向長遠,這項政策與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展,正逐步改變台灣校園的文化氛圍,使得月經這個議題不再是禁忌,而是成為教室裡自然與開放的話題。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期待在尊重差異、關懷弱勢的基礎上,建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環境,迎接多元與平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