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中風在台灣已長期位列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除了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亦帶來龐大的醫療照護與經濟負擔。每年僅健保支出在腦中風治療與照護方面即超過120億元,且因中風導致的早逝與殘疾現象逐年攀升,住院人數較六年前增加25%。
早期急救與快速診斷已成為提高腦中風患者預後的關鍵措施。自1995年國際專家亞當斯博士提出在黃金三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可恢復約20%的缺血性中風患者後,該做法已逐步成為國內外神經科醫師的標準治療流程。本文將探討台灣在腦中風應急、診斷及預防策略上的最新發展與努力。
台灣強化急救體系與跨科整合建立腦中風快速反應機制
為縮短救治時間,台灣多所醫院已成立專屬的腦中風醫療小組,整合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科與急診科等專業醫療團隊。例如,台北榮總率先推動「檢傷分類即時通報系統」,一旦急診完成初步檢傷分類,系統會即刻通知相關醫護人員快速進行神經學評估與影像檢查。高雄長庚則建立超急性腦中風治療機制,要求神經科醫師在10分鐘內完成初步評估,並在22分鐘內完成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實現了對急性中風的高效率反應。
創新溝通方式與先進技術應用提昇急救效率
考慮到急性腦中風患者可能存在語言障礙,南部高雄長庚醫院已開發漫畫式畫冊,協助患者與家屬在第一時間了解病症與急救措施。此外,台大醫院更在2006年首次啟用利用音波振動打通血栓的機械式血栓溶解技術,並在長庚醫院運用中醫配合急性期針灸治療,展現多元整合的治療策略。
診斷與科學研究的國際進展與本土資料積累
在藥物治療部分,台灣面臨仍需努力的挑戰,但在疾患診斷與預防方面較早展現亮眼成果。台北榮總的腦血管超音波研究位居世界第一,並持續發表相關高品質論文。尤其是在救護車送醫路途中,能否快速將患者送達具有血栓溶解能力的醫院,成為延誤預後的關鍵因素。
國際經驗引導台灣建立腦中風醫療分級制度
美國中風學會2007年的治療指南指出,救護車在運送中風患者時,應優先選擇具備血栓溶解能力的醫療院所,即使該院距離較遠亦應優先轉送,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台灣亦依循此原則,於2007年修訂「緊急醫療救護法」,推動醫院按急救能力分級,並建立分級制度讓民眾與救護系統醫護人員能依據中風嚴重程度快速轉診,避免重症患者被送往無法提供所需急救的醫院。
全國腦中風登錄系統助力醫療資源整合與科研發展
為達成腦中風轉診與品質監控的整合,台灣腦中風學會啟動全國腦中風登錄工作,目前已有30家醫院參與,累積超過1萬3千筆數據。登錄系統除了追蹤急性中風照護的成效外,也為本土用藥研究提供資料來源。由於台灣針對預防用藥(如阿斯匹靈)的本土劑量尚未有明確研究,透過建立大數據庫,能幫助制定更適合本地族群的治療策略,提升中風預防與治理的科學性。
建立中風中心分級與提升民眾腦中風防治意識
根據專家規劃,台灣預計明年正式推動腦中風中心的分級評鑑,期待各縣市設立一級甲等中風中心,專責處理最嚴重的中風病例。評鑑標準除涵蓋神經科、放射科、急診與復健科外,醫師需接受國際標準的中風評分訓練,並整合醫療資源以提升治療品質。同時,強化民眾教育,提醒民眾出現中風疑似症狀如偏癱、言語困難、突然視線模糊時,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間。
中風警示訊號與預防措施
常見的中風警示症狀包括:嘴歪眼斜、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言語不清、突然感覺異常、吞嚥困難、突發頭痛、眩暈、步態不穩及視力障礙等。民眾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迅速送醫,讓專業團隊以黃金時間進行處置,最大化中風的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