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抽查中藥材違規事件回顧與成因分析
近期,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對市面上銷售的中藥材進行了嚴格抽查,結果發現涉及11件不合格產品,包括已過期、標示產地不明、二氧化硫超標,以及非正版藥品。這起事件震驚社會,並揭露部分非法或不合格中藥材存在的潛在安全隱憂。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違規品含有超標的重金屬,如鉛和汞,甚至包含衛福部早已禁用的硃砂,這些成分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據調查,這些不合格的中藥品多源於非法來源,包括未經認證的中藥粉劑及非標準化中藥材,可能涉及違法加入重金屬或禁用物質。儘管部分中藥是由合格診所調配,但在自費中藥材的管理上,仍存有漏洞,亟需加強規範及查驗措施,以保障消費者用藥安全。
中藥安全的基本保障與科學選用步驟
台灣現有的健保中藥多由符合GMP標準的藥廠生產,並依照嚴格檢驗標準出廠,因此安全性較有保障。然而,自費藥材或民間祕方所使用的中藥,則可能缺乏透明的來源及檢驗資料,增加用藥風險。為降低中藥安全疑慮,建議遵循以下五個重要步驟:
- 勿輕信偏方:不要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藥粉或藥材,避免吃到含有重金屬或禁用成分的產品。
- 就醫選擇合格醫師:如果需要服用中藥,務必前往具有合法資質且獲認證的中醫診所,並使用官許可藥品。
- 聽醫師指導:用藥時,應詳實告知病情,嚴格依照醫師指示用藥,避免自行加減藥劑量或濫用偏方。
- 選擇政府核准藥品:確保所使用的中藥袋上有衛生福利部核准的藥品許可證,相關資訊可查詢中藥藥品許可系統。
- 送檢與篩查:若擔心中藥品質安全,可以將樣品送交衛福部或相關單位檢驗重金屬含量,並利用政府或民間提供的檢驗補助方案降低檢驗費用。
中藥材來源與監管現況解析
目前,台灣約有八成自用標準中藥材來自中國大陸,供應鏈較為複雜,缺乏完善的追蹤及監管機制。雖然政府會定期抽驗進口藥材和常用中藥材如枸杞、菊花等,但由於中藥的管理缺乏強制性,仍存在部分未經完整檢驗的中藥材流入市場的風險。為了保障消費者安全,專業醫療人員應積極要求廠商提供相應的檢驗資料,並建立嚴格的來源追踪制度。
專業人才與法規完善是中藥安全的關鍵
除了政府規範,專業的人才管理亦為保障用藥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台灣缺乏專門的中藥調配人員認證機制。根據台北醫學大學專家的分析,中藥的製備和調劑需要專業培訓,以確保品質和安全性。儘管現行藥事法已規定經營中藥房者須通過國家考試,但多年來實際應用仍受阻,未能充分落實。未來,推動專業中藥人員取得認證,將大幅提升中藥的監管水準,降低重金屬超標和非法添加的可能性。
日常用藥安全的實務建議與自我保障措施
為了確保中藥使用的安全性,民眾應遵循簡便的安全守則:
- 索取藥單處方:不論是自費還是健保中藥,皆應由醫師開立正式的處方單,並確認用藥明細與來源。
- 送檢驗樣品:若懷疑中藥含有有害重金属,可將樣品送交專業單位檢驗,並利用政府或民間提供的補助方案,降低檢驗成本。
- 選擇合法渠道:購買中藥時,應至具備合法許可的中醫診所或合格藥房,避免來路不明的產品。
- 查詢藥品資訊:在使用前,應細讀藥品說明書,並查閱官方資料,例如中藥藥品許可證系統,確認藥品合法性與安全性。
- 定期關注官方公告:留意衛生主管單位發布的用藥安全資訊與違規通報,掌握最新風險動態。
未來展望與完善中藥安全管理的方向
疫情以來,台灣逐步強化中藥的進口管理與市場監控,但仍有許多改進空間。建立完整的中藥追蹤制度、專業認證制度,將有助於降低重金屬超標、違法添加禁用成分的風險。此外,推動中藥調劑人員的專業考試與認證,也將成為保障中藥品質與使用安全的重要措施。加強整體法規落實與專業人才培育,是確保中藥可靠、安全的重要未來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