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苗採購困境持續升溫 BNT疫苗可能再度落空

2025-07-1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疫苗採購困境持續升溫 BNT疫苗可能再度落空

近期,台灣在新冠肺炎疫苗採購方面遇到嚴重阻礙,尤其是對於來自德國的BioNTech-BNT疫苗的獲取進展緩慢甚至可能完全失望。隨著疫苗需求日益迫切,政府面臨是否轉向其他品牌如莫德納疫苗的抉擇,成為公共關注的焦點。本文將詳細探討台灣於國際疫苗市場的最新動態,並分析未來疫苗供應策略的可能性與挑戰。

BNT疫苗的國際採購狀況與台灣的談判局勢

由美國輝瑞與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的BNT疫苗,採用先進的mRNA技術,臨床試驗證明其在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方面具有約91%的有效率。自2020年10月起,台灣便開始與BioNTech展開疫苗採購接洽。當時,台灣透過東洋藥品公司作為代理商,期望取得第一批疫苗,但由於政府議價受到阻力,雙方未能達成協議。甚至傳出有外界施加壓力,包括來自中國的政治因素,導致BioNTech臨時反悔,雙方合作破局。

2023年2月19日,BioNTech再度發布聲明,透露有意向將疫苗提供給台灣,台灣相關單位也積極申請首批約500萬劑。不過,自此之後,台灣遲遲未獲回應,在此期間政府密切監控疫苗供應的進展,並且考慮其他疫苗來源,以確保國內免疫力的提升。

台灣對BNT疫苗的期待與現實挑戰

根據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與BioNTech的合約簽署機會持續縮小,甚至有人猜測台灣已經走到「放棄」該品牌的邊緣。陳時中在媒體會中坦言:「各種考慮都非常困難,合約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台灣或許將改變策略,轉而採購莫德納疫苗。」

目前,台灣已採購505萬劑莫德納疫苗,預計近期有望到貨。若與BNT疫苗的合作終告失敗,將可能面臨供應短缺的風險,尤其是在疫苗效期內未能有效分配使用,可能造成資源浪費。此外,若延後與BNT簽約,將可能錯失疫苗最佳施打時效,進而影響國內的群體免疫建設。

疫苗技術相似莫德納疫苗成為備選方案

儘管BNT和莫德納疫苗都是基於mRNA技術,但台灣當局認為,兩者的免疫機轉和保護效力相當。陳時中指出,現階段莫德納疫苗已經與台灣達成簽約,且預計在年中前交付疫苗,作為當年內疫苗策略的重要補充。

疫苗專家也建議,考慮病毒變異的可能性,台灣應該與BNT展開長期合作協議,確保未來長期疫苗供應,並同步加強國產疫苗的研發與布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為了更有效應對未來可能的病毒變種,長期合作存有重要意義。陳時中則持開放態度,認為除了國際採購外,也應持續支持國產疫苗的開發與應用,以達到疫苗資源的多元布局。

台灣逐步擴大疫苗施打範圍及提升國內供應

除了疫苗採購問題外,台灣也在努力擴大國內的疫苗接種範圍。自4月12日起,政府開放第二、三類高風險對象接種AZ疫苗,包括國內防疫人員、航空及船員、居家檢疫人員等,共約12.5萬人,並將陸續增加接種點。此舉旨在提高疫苗接種率,加快建立群體免疫屏障,對抗變異病毒的威脅。

展望未來台灣疫苗策略與國際合作的挑戰

從目前情勢來看,台灣在獲取高效新冠疫苗的道路上仍面臨較大困難。一方面,國際疫苗供應因多方因素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台灣也在積極尋找多元的解決方案,包括國產疫苗的推動與國際合作的深化。未來,疫苗的多元來源與長期合作協議,將是台灣控制疫情、保障民眾健康的關鍵方向。

在這場疫苗戰略布局中,台灣的決策者既須考量供應的穩定性,也要兼顧國內民眾的期待與科學證據的指引。隨著疫苗技術持續進步與國際合作日益深化,台灣未來在疫苗採購與疫苗接種政策上,仍有不少挑戰等待克服,也期待在全球疫苗資源的重新分配中找到最適合國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