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例自費使用Bempedoic acid個案的臨床觀察

2025-08-2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全台首例自費使用Bempedoic acid個案的臨床觀察

2025年3月,一名年近七旬男性成為國內首例自費使用新型降血脂藥物Bempedoic acid的個案。經數月治療後,病人的血脂控制明顯改善,臨床狀況穩定,為高血脂合併冠心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個案背景與治療過程

回顧病史,患者於2007年曾發生急性胸痛並伴隨呼吸困難,影像與血管檢查顯示左前降支中段嚴重狹窄近乎阻塞,後續由醫療團隊即時施行冠狀動脈支架置放,恢復血流。術後十餘年間,患者定期回診,心臟功能維持良好,但續存高血壓與高血脂問題。

由於患者對傳統Statin類藥物有明顯肌肉痠痛不耐受,無法長期使用高劑量藥物以達到理想降脂效果,因此在評估風險與耐受性後,選擇以自費方式啟用Bempedoic acid治療。治療數月後,臨床檢查顯示血脂控制有改善,病情穩定。

藥物療效與安全性觀察

藥學部臨床藥學科彙整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Bempedoic acid可使LDL‑C下降約17%至28%。由於該藥物具別於Statin的作用機轉與代謝途徑,臨床上出現肌肉不適的比例可能較低,但仍須注意血中尿酸變化並定期監測相關實驗室數值。

在個案管理中,醫療團隊採取定期追蹤血脂與相關生化指標的方式,以評估療效與安全性,並在臨床需要時調整治療方案。

治療指引與目標值

現行國際與地區治療建議指出,高風險患者的LDL‑C應控制於70.00 mg/dL,極高風險患者則建議降至55.00 mg/dL。流行病學資料也指出,LDL‑C每降低1.00 mmol/L,可降低約20%的心血管重大事件風險。對已確診心血管疾病或具高風險的患者,持續且有效的降脂治療對延緩病情惡化具有關鍵作用。

臨床意義與實務面向

此類新型降血脂藥物的出現,為在Statin耐受性受限或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額外選項,讓醫師能在個別化治療上有更大彈性。結合不同藥物的臨床運用,醫師得以更精準地協助患者達成目標血脂,進一步降低心肌梗塞與中風等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醫師同時提醒,心血管疾病長期位居主要死因之列,如何有效降低危險因子並改善慢性病控制,是醫療體系與社會共同面對的挑戰。隨著臨床經驗累積,更多個案可望從多元治療選擇中受益,進而改善長期心血管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