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自來水清洗傷口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相近

2025-10-0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研究顯示自來水清洗傷口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相近

最新綜合分析顯示,自來水用於清洗傷口的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無顯著差異,相關醫師建議需有臨床指引與政策支持,才能在兼顧安全的前提下,促進合理化使用並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

研究重點與範圍

一項由跨國研究彙整的分析收錄至2025年7月前發表的臨床試驗,最終納入12項研究,涵蓋約3330名患者與3352個傷口。研究團隊將使用自來水與使用生理食鹽水的傷口感染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兩者在主要感染指標上並無顯著差異。

涉及地區與臨床涵蓋

納入研究來自歐美以及巴西、伊朗、印度與香港等地,作者指出即便這些地區的自來水通常不建議生飲,研究資料仍未顯示使用自來水沖洗傷口會提高感染風險。該分析亦由包含台灣醫師在內的團隊參與,並於國際期刊發表以供討論。

醫師與民眾的接受度問題

儘管研究結果指向相近的感染風險,部分醫師與民眾仍對自來水的水質及可能的醫療糾紛有所疑慮。研究參與者指出,單有證據往往不足以改變臨床或就醫行為,需配合學會指引、臨床流程與政策支持,才能降低實務應用時的顧慮。

在家處理傷口與就醫指標

研究團隊表示,對於輕微擦傷或拆線前的傷口,民眾在家以乾淨自來水清洗可能是可行的選項,這類做法若經過適當溝通與指引,或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門診就醫與醫療成本。但若出現以下情形,建議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 傷口周邊明顯紅腫、逐漸擴大或有熱感
  • 持續或增加的疼痛、發燒或全身不適
  • 有膿性滲出、異味或傷口裂開
  • 傷口無法止血或患者有出血傾向與免疫功能低下

推動臨床指引的必要性

研究作者與參與醫師呼籲相關專業學會與衛生機構評估現有證據,制定清晰的臨床指引與教學材料,包含何種傷口適合在家以自來水清洗、何時應求診以及如何記錄與追蹤傷口狀況。透過制度化的說明與風險溝通,可協助醫師與民眾在臨床與日常生活間找到平衡,並兼顧安全與資源使用效率。

整體而言,現有彙整資料表明自來水在特定情境下作為傷口沖洗介質,其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相近;不過在推廣前仍需更多操作面指引與制度保障,才能讓臨床與社會層面的採納更為穩健與可接受。

重點回顧

跨國匯整分析發現,自來水用於輕度傷口沖洗的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相當,對減少不必要門診與醫療支出具潛在幫助;但實務採納仍受水質疑慮與醫療責任考量限制,需要專業指引與政策支持以確保安全與一致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