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癌症治療迎來了轉機,標靶療法逐漸成為醫界探索的重要方向。相較於傳統的化學療法,標靶藥物能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分子或受體,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並有效延長末期癌症患者的存活時間及提升生活品質。本文將詳細介紹多種常用的標靶治療藥物及其在癌症管理中的角色與前景。
標靶療法的主要藥物及應用範圍
目前,治療肺癌、乳癌、淋巴瘤、白血病及大腸癌等多種癌症的標靶藥物已經獲得臨床應用。其中,常見的藥物包括肺癌用的「艾瑞莎」(Iressa)、乳癌用的「賀癌平」(Herceptin)、B細胞淋巴瘤的「莫須瘤」(Mabthera)、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基利克」(Glivec)以及腸道肉瘤專用的「滅髓瘤」(Mylotarg)等。這些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透過專一性抑制癌細胞表面或內部的特定標的分子,從而阻止癌細胞生長與轉移。近期,具有良好臨床效果的腸直腸癌新藥「Erbitux」也被用於臨床。
Erbitux在治療腸癌中的角色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戴承正指出,Erbitux能夠阻斷癌細胞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這種受體在腸癌轉移和擴散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專一作用於細胞外的受體區域,Erbitux能有效減緩癌細胞的擴散,降低對正常組織的損傷,並且副作用較傳統化療輕微。臨床經驗顯示,這種藥物在化療效果不佳或副作用太過嚴重的患者中具有重要的輔助治療價值。
延長末期患者的生命及改善生活品質
一位40多歲的腸癌患者經歷化療後病情惡化,體力嚴重受損,當時的預估存活時間僅剩數月。在醫師協助下,藥物劑量調整並引入Erbitux,患者的腫瘤縮小了一半,生活能力明顯改善,甚至能自行出門旅遊。此案例證明,標靶藥物在末期癌症治療中,雖無法根治,但能有效延長生命並提高生活質量。
國際臨床研究與治療前景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於去年批准Erbitux的臨床用途,歐盟也在今年關閉相關審核。國外臨床研究顯示,與化療藥物聯合使用時,有約兩成患者腫瘤縮小超過五成,約一半患者能延緩病情惡化四個月以上。純用Erbitux在末期腸癌的控制率可達32%,且能延遲癌細胞的轉移時間約6.9個月。
儘管如此,持續的治療費用仍是一大 challenge—一年治療費用約在百萬以上,目前健保並不予以給付。醫界強調,Erbitux主要是為延長生命及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並非徹底殺死癌細胞。治療期間的副作用較少,過敏性紅斑為常見,但整體安全性較傳統療法為佳。
乳癌專用藥物賀癌平的作用與前景
與Erbitux作用機制相似的,乳癌用的賀癌平(Herceptin)則針對HER-2/Neu受體過度表現的患者,約有25%的乳癌患者屬於此類型。由於這類癌症易產生轉移,賀癌平能有效阻止癌細胞蔓延,副作用則主要是皮疹等過敏反應。以一年的治療費用約八九十萬計,目前健保僅涵蓋已轉移的乳癌患者。
國外研究驗證,賀癌平結合化療,可降低復發與轉移率。醫師希望未來能將賀癌平提前應用於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中,以提升整體療效並延長患者存活期。
針對轉移的癌症新希望:艾瑞莎的臨床應用
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醫師蔡俊明介紹,艾瑞莎(Erlotinib)作用於癌細胞內的EGFR,與Erbitux不同。肺腺癌患者經由基因突變篩查後,使用艾瑞莎的療效最為顯著,可使85%的患者病情穩定或進一步改善,平均延長壽命九個月以上。不僅對肺部原發病灶有效,也能改善骨骼、肝臟甚至腦部的轉移腫瘤。
不過,副作用主要為皮疹,功效與嚴重程度相關聯。使用艾瑞莎每月成本約六至七萬元,通常在第一線或第二線治療失效後,作為第三線用藥,才能獲得健保給付。其目標在於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提升生活品質,使癌症患者獲得更多時間與幸福感。
專家指出,標靶治療正在開啟癌症管理的新篇章。未來,隨著分子診斷的進步,將有更多個人化的標靶藥物問世,為癌症的末期患者帶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