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調查顯示青少年鎮靜安眠藥使用率上升

2025-09-0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國衛院調查顯示青少年鎮靜安眠藥使用率上升

國家衛生研究院兩波全國調查比較發現,12至17歲青少年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盛行率從0.42%上升至0.80%,非醫療使用比例也顯著增加,文章解析年齡性別差異、來源與風險,並提供就醫與安全用藥的教育性建議。

調查設計與主要發現

研究團隊在兩個時點分別訪談約一萬八千名成年人,針對12至64歲族群分析鎮靜安眠藥的使用盛行率與非醫療使用行為。整體使用盛行率與非醫療使用比例在兩次調查中約為5%與0.7%,未見顯著變化。

但在不同年齡層的趨勢有所差異,尤其是青少年族群的使用率由103年0.42%升至107年0.80%,非醫療使用的比率由38.1%增至48.8%,高於成年人12.6%的非醫療使用比例。

年齡與性別的差異

年輕成年男性在多數年齡層呈現下降或穩定趨勢,但年輕成年女性(18至39歲)使用盛行率從2.91%增為3.81%。中年女性(40至64歲)在非醫療使用上也由0.73%增為1.14%。研究指出,不同族群的社會經濟背景與合併物質使用情形,可能與用藥行為有關。

非醫療使用來源與風險

調查發現,來自親友的藥物取得比例有上升趨勢;多數非醫療使用者表示以自我治療為動機。專家提醒,即便症狀相似,不同患者可能需不同藥物或劑量,互相分享處方藥存在安全風險,且非經醫師評估的用藥可能增加不良反應或依賴風險。

臨床與公共衛生的關注點

  • 青少年使用率上升令人關注,研究者推測與行動裝置使用時間增加及睡眠型態改變有關。
  • 市面上主要鎮靜安眠藥對青少年的臨床實證不足,許多國家並未核准用於青少年失眠,但臨床處方後藥物被分享仍可能發生。
  • 社會資源較少的族群較易以藥物取代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或心理諮商,這反映了醫療與社會支持的可及性問題。

何時應尋求專業幫助與用藥注意事項

若睡眠問題或其他精神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評估而非自行服藥。臨床評估有助於判定是否需要藥物治療、選擇適合的藥品與劑量,並安排必要的非藥物介入與追蹤。

同時應避免與他人共用處方藥,並留意合併其他藥物或酒精可能帶來的交互作用與風險。

本案調查提供全國性的人口資料,用以提醒公共衛生決策與臨床實務在青少年及特定女性族群的用藥監測與支持策略。專欄觀察指出,需在臨床實務、預防教育與資源分配間尋求平衡,以降低非醫療使用與藥物相關傷害的風險。

重點回顧

國衛院兩波調查顯示12至17歲青少年鎮靜安眠藥使用率與非醫療使用比例顯著上升,顯示睡眠問題與藥物取得途徑為重要公共衛生議題;讀者可從中理解族群差異與風險,但仍需專業評估與系統性支持以降低用藥傷害。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