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界主持人陳凱倫確診扁桃腺癌披露症狀與預防建議

2025-07-2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娛樂界主持人陳凱倫確診扁桃腺癌披露症狀與預防建議

近期,知名主持人陳凱倫被診斷出罹患扁桃腺癌,這起病例引起社會各界對扁桃腺癌的重視。扁桃腺作為人體免疫器官,位於口腔喉部的左右兩側,扁桃腺癌屬於口咽癌的一種,早期症狀不易察覺,且常與扁桃腺炎的表現相似,容易造成誤診。專家提醒,除了吸菸、飲酒及檳榔,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也可能是引發扁桃腺癌的重要危險因子。

扁桃腺癌的潛在危險因子與感染風險

臨床研究指出,菸酒及檳榔是誘發扁桃腺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不過,近年來也發現,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尤其是第16型,與扁桃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在國外,扁桃腺癌患者中約有7成受到HPV病毒感染的影響,而台灣則約有30%的病例驗出感染HPV,剩餘多數與長期抽菸、飲酒或嚼食檳榔有關。研究亦顯示,HPV陽性的扁桃腺癌患者治療成效較佳,且在癌症分期上,HPV陽性感染者可能展現較好的預後。

HPV感染的傳播途徑與免疫反應

影像醫學專家指出,HPV病毒多由性行為傳染,另外也可能在胎兒通過產道時傳染給新生兒。值得注意的是,感染HPV並不一定會導致癌症,大多數人能在免疫系統的作用下控制或清除病毒。多數感染者無任何症狀,病毒會潛伏人體內數年,直到免疫力下降或其他誘因激活,才可能引起疾病。

扁桃腺癌的臨床症狀與識別

扁桃腺癌早期多不明顯,但中後期可能出現類似扁桃腺炎的症狀,包括持續性喉嚨腫痛、不明原因的異物感、吞嚥困難、咳嗽帶血、血痰等。有時症狀局限在一側,並伴隨耳痛、耳鳴或聽力受損,甚至關節不適,造成張口困難或牙關緊閉。

扁桃腺癌與扁桃腺炎的差異辨識

  • 症狀範圍與部位: 扁桃腺炎多發生於雙側,伴隨兩側扁桃腺腫大與疼痛,往往因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而扁桃腺癌多為單側,且扁桃腺大小不對稱。
  • 症狀持續時間: 扁桃腺炎經抗生素或藥物治療後,一般幾週內會改善;若症狀持續超過兩週甚至數月,且未改善,應提高警覺轉為疑似扁桃腺癌。

扁桃腺癌的分期及治療方法

扁桃腺癌的分期主要依照腫瘤大小、淋巴結是否轉移以及遠端轉移情況判定。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治療與化學療法,早期癌症的預後較佳,五年存活率超過一半;而晚期則下降至約30%。

分期與治療策略詳解

  • 第一期:腫瘤小於2公分,未有淋巴轉移。多採用手術切除,並根據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需要放療或化療以降低復發風險。
  • 第二期:腫瘤範圍在2至4公分之間,無淋巴轉移,治療同樣以手術及風險評估後的放化療為主。
  • 第三期:已出現淋巴結轉移,手術後多配合放療及化療。
  • 第四期:腫瘤已遠端轉移,治療策略以電療與化療為主,目標偏向控制疾病及改善生活品質。

預防扁桃腺癌的措施

預防扁桃腺癌的關鍵在於減少危險因子的接觸。專家建議采取以下三大預防措施:

  1. 避免吸菸、濫飲酒及嚼食檳榔,降低致癌風險。
  2. 保持性伴侶穩定,避免危險性行為以減少HPV感染。
  3. 建議男女皆應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預防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與喉部癌症。

醫學專家表示,磁振造影(MRI)可以協助檢查扁桃腺腫瘤的狀況,但多數患者在出現症狀後才會就醫。日常生活中,若出現喉嚨持續腫痛、異物感或其他相關不適,建議儘早尋求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診察,以便早期診斷並獲得適當治療。

值得強調的是,扁桃腺癌較其他癌症不同,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後,腫瘤大小有望縮小或病情改善,主要是因為癌症的特殊性,以及治療的個案差異。由於早期症狀容易混淆,民眾還是應該定期做健康檢查,並留意相關身體異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