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因服用藥物引發嚴重眼表損傷的患者,歷經多次角膜移植失敗後,接受骨齒人工角膜移植術獲得視力改善。本文說明手術原理、適用情況與潛在風險,提供讀者理解這項罕見選項的基本資訊與就醫考量。
案例概覽
一位成年患者在青少年時期因用藥引發全身性嚴重反應,導致眼球表面灼傷與角膜廣泛損壞。受傷後左眼失明,右眼視力也大幅受損,二十年間接受多次右眼手術,其中包括多次角膜移植,但移植的角膜無法長期癒合,效果多數僅維持數月到數年。
近期患者接受一項少見的骨齒人工角膜移植術,手術設計為利用患者自身的牙齒與周邊骨骼改造成可嵌入人工光學鏡片的結構,並在組織結合後置換受損角膜的位置,術後光線能透過該人工鏡片抵達視網膜。
手術原理與步驟
此類手術先由患者口腔取得一顆牙齒及其周圍薄骨,將牙齒切削成適當形狀並在其中安置人工角膜鏡片。接著將這一小塊組合體暫時植入患者的臉頰或眼瞼內,讓周圍軟組織生長並與其結合,數月後再將其移入眼前方代替受損角膜。
負責執行手術的醫師指出,牙齒組織相對堅固且來源於患者自身,理論上可減少排斥反應並耐受較差的外在環境,但仍須經過組織長期結合才能發揮功能。
適用族群與潛在風險
這種技術通常作為其他治療無效或明知常規角膜移植無法成功時的備選方案。全球僅有少數專家可執行此手術,臨床上被視為相對罕見且具挑戰性的選擇。
- 潛在風險包括手術相關感染、傷口癒合不良、植入物失效或需多次手術等。
- 術後視力恢復程度因個人眼部受損程度與組織結合情形而異,不能保證完全復原。
臨床評估與就醫考量
若有長期角膜病變、重複移植失敗或持續視力顯著下降等情況,應由合格的眼科專科醫師評估治療選項與風險。醫師會依據病史、眼表狀況與既往治療反應判斷是否適合考慮此類替代方案。
對患者與家屬而言,討論預期效果、可能併發症以及術後長期追蹤安排,都是納入決策的重要面向。
從個案經驗來看,骨齒人工角膜移植為少數無其他可行治療時的一項可選技術,但需在專業團隊評估與充分知情同意下進行。醫療團隊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術後監測與長期照護,均為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
重點回顧
骨齒人工角膜移植以患者自身牙齒改造為載體,適用於常規角膜移植無效或不適合者,可在部分病例恢復光學通路,但涉及感染與癒合等風險,需由專科團隊評估並謹慎追蹤。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