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發」泛指誘發、引發或助長疾病的因素。近年來,專業中醫醫師楊力根據超過五十年的行醫經驗,歸納出八類可能成為導致疾病惡化或反覆的「發物」。特別對於有慢性疾病或體質偏熱、虛寒的人來說,了解這些易致病的食物具有重要預防意義。本篇將詳述這八類發物,以及在過敏體質和體虛情況下的飲食建議。”
中醫所謂的「發」與其臨床意義
中醫所謂的「發」,可以理解為促使體內邪氣或疾病的激發和擴散。當身體存在「伏邪」或潛在的病理狀況,食用某些特定的食物就可能引發疾病或使原有的症狀加重。若身體健康,適度攝取這些發物則不會有明顯傷害,但過度或不當食用則可能引起不適或疾病反覆發作。因此,辨識個人體質與合適的飲食選擇是預防疾病的重要關鍵。
中醫認定的8大類易致病「發物」及飲食建議
1. 發熱性食物
如蔥、薑、韭菜、胡椒、羊肉等溫熱、辛辣,容易助熱上火。熱性體質、陰虛火旺者應避免食用,以免引發口渴、便秘或口腔潰瘍。反之,對於陽虛體質者,這類發物可助推陽氣,具有驅寒益陽的作用,但需適量攝取。
2. 發風性食物
主要包括海鮮、魚、蝦、蟹、雞蛋、鵝肉等,這些食物容易引起過敏或濕疹,特別是有蕁麻疹或中風史的人士。此外,痛風患者應避免食用海鮮,因其屬於容易誘發痛風的「發物」。
3. 濕熱性食物
如糯米、豬肉等,容易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助濕化熱。脾胃虛弱、痰濕體質者宜少食,濕熱體質則應避免多食,以免加重濕熱症狀例如黃疸或腹瀉。
4. 發冷性食物
如西瓜、柿子、雪糕、冬瓜、嫩莖萵苣等,具有寒涼特性,易加重脾胃、肝腎虛寒,導致腹瀉、咳嗽或冷痛。特別是寒證體質者,應少食冷積性發物。對於實熱體質者,適度食用冷積食品在夏季可除火降溫,但避免過度以免傷陽氣。
5. 發燥性食物
如炒栗子、炒花生、炒瓜子等,這些食物屬於火熱,會引起身體乾燥和津液不足,過度食用會傷害陰津,尤其對於體內已有燥熱或津液不足者,需要適度限制。
6. 動血性食物
如胡椒、辣椒、桂圓、羊肉及白酒等,具有溫熱之性,易引起出血問題。對於有帶下、崩漏或經血過多等血熱、血熱體質者,應避免大量食用這些食物,以防病情惡化。
7. 滯氣性食物
主要包括豆類、油膩食品、芋頭、紅薯、馬鈴薯等,容易阻滯氣機,導致胃脹、腹脹、食慾不振。雖然這些食物有固腎澀精、補脾止瀉的作用,脾虛或腎虛患者適量調理,避免消化不良及腹脹問題。
8. 光敏性食物
像香菜、莧菜、茴香、萵苣等,容易引起光敏性皮膚炎,尤其是過敏體質者要少食。如果大量攝取,可能引發皮膚搔癢、紅疹等過敏反應,建議依照個人體質適量選擇。
過敏體質與體虛者的飲食重要提醒
對於過敏體質者,除了避免光敏性或易致過敏的發物外,也要注意食物的辨識和攝取量。體虛或陽虛體質者,則宜選擇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適度食用發熱或發風類食物,以提升身體陽氣和抵抗力。合理的飲食搭配是預防疾病、改善體質的關鍵。
專業醫師建議與日常攝取注意事項
專家提醒,若體內藏有「伏邪」或慢性疾病,食用上述發物易促使疾病發作或惡化。建議將自己的體質狀況與醫師溝通,制定個人化的飲食計畫,並避免過度攝取高風險的發物,才能在養生與預防中取得最佳效果。中醫飲食調養強調辨證施食,理應結合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方能維持健康的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