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復發與治療思路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的臨床管理

2025-10-0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媽媽手復發與治療思路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的臨床管理

本文聚焦媽媽手(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的成因與症狀,說明臨床評估、保守治療與體外震波治療的適應與限制,並提供職業型預防與何時就醫的實用參考。

個案概述與臨床情境

一名60歲女性長期從事會計工作,因手部長期重複動作,既往曾有腕隧道症候群病史,近期在連續幾天大量點鈔與重複使用大拇指後出現手腕與拇指疼痛。經門診檢查被診斷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媽媽手,合併部分指關節發炎的臨床表現。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是指拇指屈肌腱在腕側或拇指基部滑動時受到限制或發炎,導致疼痛、壓痛與活動受限。醫學上常以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稱之,主要涉及肌腱滑膜的肥厚或腱鞘腔狹窄,會影響握持與拇指伸屈功能。

常見症狀與高風險族群

  • 症狀包括拇指基部或腕側疼痛、晨僵、握力下降及拇指活動受限。
  • 高風險族群不限於家庭主婦,任何長時間重複手部動作的工作者如美容師、手搖飲店員、廚師與部分運動員均可能發生。
  • 若伴隨發紅、發熱或明顯腫脹,需排除急性發炎或其他合併情況。

檢查重點與就醫時機

臨床診斷以病史與體檢為主,醫師會檢查拇指活動範圍、按壓壓痛點與特殊測試以評估腱鞘受累程度。當保守處理數週無明顯改善、疼痛影響日常功能,或出現紅腫、發燒等疑似感染徵象時,建議儘速就醫進一步評估與處置。

治療選項與體外震波治療

初期管理以休息、避免誘發動作、局部冰敷與肌腱負荷調整為主,必要時合併物理治療或護具支撐。對於無法中止工作或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臨床上可評估其他治療方式。

體外震波治療是一種針對慢性肌腱問題常被採用的非侵入性選擇,透過低能量震波作用於病灶以期緩解疼痛並促進局部組織修復。臨床上會注意適應症與禁忌症,像是急性發炎、感染、凝血異常、孕婦以及青少年生長板附近等情形通常不建議施作。此療法在某些病人可減輕症狀,但療效與療程次數需依個別病情判定,且多屬自費項目。

療程後照護與預防復發

治療期間與緩解後仍應重視職場與生活方式的調整,包括縮短重複動作時間、改善握持姿勢、使用替代工具或護具,以及安排規律休息以降低再度發作風險。若疼痛減輕仍應逐步恢復活動,避免立即回到高負荷工作以免復發。

臨床上,症狀緩解並不等同完全癒合,患者與醫療團隊應協調出適合的復健與職務調整計畫,並於必要時評估其他治療選項或轉介專科進一步處理。本文提供的是一般性醫療資訊,非個別診療建議。

重點回顧

媽媽手即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常與手部過度使用有關,本文說明症狀辨識、檢查要點與保守治療優先原則,並介紹體外震波治療的適應與禁忌,提醒職業型預防與療後漸進復健的必要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