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通報情況
疾管署統計,上週(8月19日至8月25日)新增9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1例死亡。病例分布北部1例、南部8例,年齡範圍多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常見慢性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與慢性腎臟病。發病日介於6月下旬至8月中旬。
死亡個案為南部50多歲男性,近半個月出現咳嗽、腹瀉與流鼻水等症状。此前曾二度就醫,但最初診斷多為感冒或腹瀉,第二次就醫後病情急遽惡化,出現發燒與呼吸困難,入急診時診斷為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竭,經治療仍不幸死亡。
疫情調查顯示,該名個案在颱風期間並未外出,居家周遭亦無淹水現象;但足部有傷口,是否有汙水或汙泥暴露尚待釐清。
本週新增的9例多以發燒、頭痛、咳嗽與呼吸困難等症狀就醫;其中2名個案長期使用地下水,4名個案有汙水或汙泥接觸史。目前8名個案仍在住院治療,其中4名住院於加護病房;同住接觸者尚無出現疑似症狀。
風險因素與臨床要點
類鼻疽病原菌常在受汙染的土壤、水源與積水環境中存在。強風暴雨會使病原菌暴露於地表,除了透過接觸傳播外,也可能透過飲水或吸入暴露而感染。高風險群包括有慢性病史者以及從事可能接觸汙水、污泥或動物排泄物的個人。
就醫與自我防護要點
- 出現發燒、頭痛、咳嗽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暴露史。
- 風災後清理工作時,建議佩戴口罩、手套與防水長筒靴,離開清理區域時洗手。
- 飲用水煮沸後再飲用,清洗食材與水果使用清潔自來水。
- 如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應及早就醫以利診斷與治療。
- 若被診斷為類鼻疽,請遵照醫囑並說明可能的暴露史,以利早期治療。
後續監測與民眾防護
專家指出,類鼻疽屬罕見疾病,但在風暴與洪水等事件後風險上升。及早就醫與適當的防護措施有助降低併發症風險。相關單位將持續監測疫情並提供防護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