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疫情擴散 廣東旅遊後金門出現境外移入病例

2025-10-2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屈公病疫情擴散 廣東旅遊後金門出現境外移入病例

近期有兩例從廣東返台的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在金門確診,文章說明病例疫調、常見症狀、傳染期與高風險族群,並整理衛生單位的監測重點與一般防蚊建議,供計畫赴疫區或關心風險者參考。

個案疫調與發病經過

衛生單位通報,兩名同住的本國籍民眾於10月初前往中國廣東潮州旅遊,10月7日返回金門,10月9日陸續出現發燒、關節痛與皮疹等症狀,10月14日就醫採檢後確診為屈公病。疫調研判為境外移入,衛生單位已在個案住所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與化學防治,並對鄰近社區加強健康監測與醫療通報警覺。

屈公病的症狀與傳染期

屈公病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潛伏期通常為2至12天。感染者常出現突發性高燒、關節痛或關節炎(常見於手腳小關節、手腕與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與肌肉痠痛,約半數患者會伴隨皮疹;症狀通常持續3至7天。發病前約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具有傳染力。

高風險族群與注意事項

新生兒、65歲以上年長者,以及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感染後較容易發生重症或併發症,應提高警覺。若近期有前往流行地區的旅遊史且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旅遊接觸史,以利判斷與檢驗。

防蚊與社區監測要點

  • 個人防護:在流行地區減少被蚊叮咬機會,可使用環境遮蔽、穿著淺色長袖衣物與經核可的驅蚊產品。
  • 環境整治:清除容器積水、維持居家與社區排水暢通,減少蚊子孳生。
  • 社區措施:衛生單位可針對疑似個案住處進行病媒蚊監測與必要的化學防治,並加強周邊健康監測與醫療通報。

衛生監測與就醫建議

公衛機構會依國際疫情動向調整監測與採檢作業,並針對來自疫區的疑似個案進行通報與檢驗。民眾若在返國後出現發燒或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應盡早就醫並說明旅遊史,以協助醫療與防疫單位判斷傳播風險與安排檢驗。

上述個案中,兩人於發病後數日就醫,其中一人有糖尿病病史;衛生單位已評估兩人過了可傳染期間並完成追蹤,仍將依規持續監測相關接觸者與社區情況。面對境外疫情變化,民眾在規劃出國前後應檢視並落實防蚊措施、注意自身健康情形,以及配合地方衛生單位的監測與建議。

重點回顧

兩例自廣東返台的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提示旅遊疫區防蚊與健康監測的重要性;本文說明症狀、傳染期與高風險族群,並提醒環境與個人防護仍是降低傳播風險的主要手段,且監測與就醫時程有限制需配合主管機關作業。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