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痔瘡及其形成原因
痔瘡,又稱痔核,通常出現在肛門周圍的血管擴張或腫脹狀況。這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幾乎涵蓋所有年齡層。痔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骨盆腔受到壓迫,導致血液在內外靜脈中鬱積,引發血管擴張與腫脹,進而引起不適或疼痛。
長痔瘡的常見原因
醫療專家指出,以下五個因素與骨盆腔壓力增加有關,容易導致痔瘡形成:
- 排便習慣不佳:便秘或排便用力,會大幅提高肛門周圍血管的血壓,使血液積聚,促使痔瘡形成。
- 長時間坐著不動:辦公室工作者、司機與學生等,長時間坐著,會壓迫肛門區域,影響血液回流。
- 久站或站立時間過長:例如空服員、教師、服務業工作者,血液回流不佳,增加靜脈曲張風險。
- 懷孕期:胎兒壓迫骨盆腔,加重血管壓力,易引發痔瘡。
- 體質因素與家族史:遺傳傾向及體質較易受痔瘡困擾。
痔瘡的主要症狀及分類
常見症狀有哪些
許多患者直到出現出血、疼痛或排便困難時,才會意識到自己可能長了痔瘡。常見的表現包括:
- 肛門出血
- 痔瘡脫垂
- 肛門疼痛與灼熱感
- 搔癢與異物感
- 排便時的不適感或肛門異物感
痔瘡的分級與分類
根據病變程度,痔瘡可被分為四級:
- 第一級:排便時或募集後出血,無明顯不適或脫垂現象。
- 第二級:排便時痔瘡會脫出,但排便後會自動縮回。
- 第三級:痔瘡持續增大,排便後需用手推回。
- 第四級:痔瘡長時間脫垂,甚至無法用手推回,須醫療介入治療。
內痔、外痔與混合痔的區別
痔瘡可依據位置分為三種:
- 內痔: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上,初期可能無明顯症狀,偶爾會出血,疼痛較輕微。
- 外痔:位於肛門齒狀線以下,容易引起疼痛與異物感。例如血管破裂形成血栓,稱為血栓性外痔,常伴劇烈疼痛。
- 混合痔:同時位於齒狀線以上與以下,呈現內外痔的特徵,較難治療。
預防痔瘡的有效方法
預防痔瘡應該從維持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開始:
- 多攝取高纖維飲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全穀物、豆類,有助於糞便柔軟,減少排便用力,預防便秘。如糙米、燕麥、毛豆都是理想選擇。
- 充分補充水分:多喝水可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祕,且能潤滑腸道,幫助排便順暢。
- 保持腸道菌叢平衡:食用優格、味噌、發酵乳品等有益菌食品,能促進腸道健康,維持規律排便。
- 避免長時間坐著或站立:建議工作時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減少靜脈壓力積聚。
- 避免辛辣刺激性飲食:過多辛辣食物容易引起肛門不適,增加發炎與血管擴張的風險。
- 不要長時間排便:如上廁所看書或使用手機,應控制時間以5-10分鐘為宜,避免肛門區域過度壓力。
掌握這些預防策略,能大幅降低痔瘡發生的風險,保持肛門健康,遠離不適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