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死亡率誤解與官方數據說明

2025-09-1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新生兒死亡率誤解與官方數據說明

本稿釐清近期媒體對新生兒死亡人數的誤報,說明新生兒死亡率定義與衛福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趨勢與現行照護策略,提供讀者判讀數據與就醫的參考重點。

近期有報導稱「台灣新生兒每年夭折600名」,然而官方澄清該數字為誤述並指出宣稱的對象其實是未滿一歲嬰兒,與醫學上常用的新生兒死亡率定義不同。衛福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所謂新生兒死亡率係指每千名活產嬰兒中,未滿4週即死亡的人數。

媒體誤報與術語差異

報導中的600人數字混淆了「新生兒」與「一歲以下嬰兒」兩種統計口徑,致使外界誤解新生兒死亡情形。新生兒專指出生後28天內的嬰兒,與整個一歲以下嬰兒期的死亡統計並非等同。

官方最新統計與趨勢說明

衛福部指出民國113年新生兒死亡人數為374人,較112年的377人減少3人;按每千名活產計算,113年與111至113年間的數值皆為2.8人,呈現相對持平的趨勢。

若排除懷孕未滿22週或出生體重低於500公克的個案,113年死亡人數為242人,較112年的260人減少18人;每千活產死亡率則由1.9人下降至1.8人。從更長期觀察,排除前述極早期或極低體重個案後,每千活產死亡率從107年的2.0人逐步降至113年的1.8人。

現行兒童醫療照護與推動措施

衛福部表示已持續強化周產期與兒童醫療照護網絡,從民國110年起推動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建立三層級醫療體系,強化高危妊娠的轉診與新生兒轉送服務,並配置兒童急救資源。

同時推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以提供未滿三歲幼兒更連續的初級照護與健康管理,作為降低可預防性死亡與促進兒童健康的長期策略之一。

家長與照護者應如何判讀數據與何時就醫

面對不同口徑的統計數字,建議以官方公布的定義為基準,理解新生兒死亡率反映的是出生後四週內的死亡風險,而非整個一歲以下嬰兒期。數據變動可能受極早期妊娠終止與極低體重新生兒比例影響,閱讀時應留意口徑說明。

若嬰兒出現餵養困難、呼吸急促、持續嗜睡或發燒等警訊,應及早向醫療機構求助。本文提供一般性資訊,非個別診斷或處置建議;如有健康疑慮,請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從資料釐清與政策面觀察,可見官方持續以數據監測與分級醫療網絡為基礎調整照護策略,家長與照護團隊在解讀媒體報導時宜注意術語差異與統計口徑,以減少不必要的恐慌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重點回顧

本文釐清「每年夭折600名」為口徑混淆,說明新生兒死亡率定義與衛福部最新統計、趨勢及現行照護措施,並提醒解讀數據時應注意口徑差異與就醫時機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