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國政府針對全民健康推動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飲用水新規範,明確限制「永久化學物質」PFAS在水源中的含量,意在降低數億人接觸這類環境污染物的風險。PFAS,全稱全氟化學物質,因其卓越的防水、防油、耐高溫特性,廣泛應用於日常用品中,例如不沾鍋、耐水衣物、包裝食品的防油層等,但隨著曝露量增加,逐漸被科學界與公共衛生機關關注其長期潛在健康危害,成為全球環境與健康議題的焦點。
PFAS的概念與健康影響
全氟化學物質(PFAS)家族成員約有一萬五千多種,其中較為人熟知的包括全氟辛酸(PFOA)與全氟辛烷磺酸(PFOS)。這些分子體積小、化學性穩定,容易在環境中累積,難以被自然分解。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接觸含有PFAS的產品或污染水源,長期累積便可能引發多種健康問題。相關研究指出:高濃度的PFOA暴露可能導致膽固醇升高、肝臟酵素異常、血壓升高並增加腎臟癌與睪丸癌的風險,孕婦甚至可能出現妊娠毒血症。此外,歐洲環境署警告,PFAS曝露或造成肥胖、生育障礙以及甲狀腺疾病。
PFAS在環境中的無處不在與實際接觸管道
由於PFAS具有抗水抗油、耐高溫的特性,被大量應用於各類生活用品中。如今,除了大家熟知的不沾鍋、油紙、食品包裝,甚至某些牙線產品也可能含有PFAS。研究發現,使用PTFE材質的牙線後,血液中的PFAS濃度相較未使用者更高,此外,水資源污染更是普遍問題,特別是在大阪等地發現地下水及河川中高濃度 PFAS存在,產生生物累積與長時間危害的風險。
水中PFAS難以通过傳統方法去除的現實挑戰
研究證實,水中的PFAS不易被自然分解或氧化,象徵此類污染物成為水資源中的新興毒素。自來水處理過程中的生物與過濾措施對PFAS的去除能力有限,通常需採用活性碳、陰離子交換樹脂或反滲透等高效過濾技術才能有效降低水中PFAS含量。專家建議,民眾若對飲水安全存有疑慮,可以選用具備逆滲透淨水功能的過濾設備,降低從飲水中接觸PFAS的機率。
日常生活中如何降低PFAS暴露風險
由於PFAS廣泛應用於多種類型的建材與產品,完全避免接觸變得困難。專家指出,使用不沾鍋時,避免刮傷塗層,如果發現塗層剝落應立即更換。不論是外出就餐還是自備餐點,也建議自備環保容器,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或塗層包裝,降低與含PFAS產品的接觸。特別提醒:市售含PTFE的牙線,使用後漱口與刷牙可以降低部分PFAS進入人體,但仍不能完全避免吸收。由於PFAS在體內代謝緩慢,平均可能需要3年至7年時間,因此,採取預防措施十分重要。
保護水源措施與政府動態
對於近期大阪等地傳出的地下水污染事件,專家表示,PFAS難以在水中經由煮沸或傳統水處理方式去除,除非採用活性碳吸附或逆滲透技術。建議民眾使用高效過濾設備,保護飲用水安全。由於PFAS具有生物累積性與長時間的殘留特性,政府應加強水質監測與污染源控制,並建議消費者選擇經過專業過濾的飲用水,減低長期健康風險。
山區或重污染水域的居民,更應關注飲用水安全問題,避免長期暴露於高濃度PFAS環境中,因為這類物質的積累與慢性影響尚未完全明瞭,但已明確與多種慢性疾病相關聯。未來,加強公共教育與監管措施,將是降低PFAS影響的關鍵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