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是台灣常見的重大癌症之一,為國人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疾病。根據最新癌症趨勢資料顯示,每過大約46分鐘就會新增一位肝臟癌患者,顯示出肝癌在台灣的嚴重威脅性。值得注意的是,肝癌的發病與病毒性肝炎,尤其是B肝及C肝病毒的感染密切相關。尤其是感染B肝和C肝的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較普通族群大幅提升。本文將深入探討肝癌的高危群體,以及病毒感染與肝臟腫瘤之間的密切聯繫。
肝癌在台灣的重要性與患病現況
在台灣,肝癌不僅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的第二名,也在男性中排名第二,女性則位居第四。每年新增肝癌病例超過一萬一千人,顯示此疾病已成為嚴重威脅公共衛生的重要指標。其早期症狀常不明顯,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出現腹痛、肝臟腫塊、體重減輕、黃疸、甚至急性腹腔內出血等嚴重狀況。尤其是在腫瘤突破肝外膜、破裂時,患者的生命危險性大增,甚至可能因血管入侵波及心臟,導致心衰竭。
病毒感染與肝癌的高度相關性
B型肝炎病毒與肝癌的關係
台灣地區,B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尤其偏高,這是導致肝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指出,約有80%的肝癌患者同時帶有B肝病毒感染。病毒的長期持續存在,會引起肝硬化、肝細胞受損,進而大幅提高肝癌的發生風險。尤其是慢性HBV感染者,應定期進行血清學檢測和定期超聲追蹤,早期發現腫瘤並積極治療。
C型肝炎病毒的肝癌風險
除了B型肝炎外,C型肝炎病毒(HCV)也與肝癌密不可分。C肝患者若未及早控制,病毒長期在體內遺存,會造成肝臟纖維化甚至肝硬化,進而提高肝癌的發病率。據資料,C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癌風險亦高於非感染者,並且此類患者多需長期抗病毒治療,以降低癌變的可能性。
預防與篩檢措施的重要性
由於肝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改善預後的關鍵在於早期篩檢與病毒控制。針對感染B肝或C肝的族群,進行定期血液篩查、肝臟超聲檢查,早期發現癌變徵兆,並採用抗病毒治療以降低肝硬化及癌症風險。此外,接種B型肝炎疫苗亦為預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肝硬化與肝癌的演變關係
長期病毒性肝炎未經治療,常引發肝硬化,進一步成為肝癌的前兆。肝硬化患者的肝臟組織結構已受到較大破壞,不僅影響肝功能,也大幅提高腫瘤形成的可能性。免疫功能低下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需密切追蹤,以預防肝癌的發生。
結語
提升對B肝、C肝病毒感染者的篩查意識及早期防治措施,是降低肝癌發生率的關鍵。專業醫療機構建議,具有病毒感染史或肝硬化背景的民眾定期檢查,不僅有助於早期診斷,也能及早進行醫療干預,最大限度降低生命危機。未來透過疫苗接種、血清監測與病毒治療的持續推廣,將有助於降低肝癌的族群風險。
肝臟健康需全民共同關注,早期預防和定期篩查,才是抗擊肝癌的最有效策略。對於高危族群,避免忽視潛藏的風險,及早介入醫療,可能是守住身體健康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