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疼痛卻找不出原因?解析心理因素下的身體不適

2025-08-2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渾身疼痛卻找不出原因?解析心理因素下的身體不適

身體疼痛與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許多患者在經過多次醫療檢查後,仍然無法找到明確的生理病因,卻經常感受到全身性的不適。這種狀況常讓人陷入焦慮與迷惘,專家指出,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與情緒的影響也可能導致所謂的「心因性身體疼痛」。

心理壓力、焦慮、憂鬱甚至生活中的重大變動,皆可能使身體出現疼痛反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宇銳指出,這類身心交互作用常被歸類為心理性疼痛或精神性身體症狀,並不代表疼痛不存在,而是其背後的成因較為複雜,涉及神經、心理與情緒的交織反應。

心理性疼痛的成因與特徵

心理因素影響身體疼痛的表現

儘管「心因性精神性疼痛」不是一個正式的醫學診斷,但醫師認為,疼痛的背後經常伴隨著心理困擾。這類疼痛常常表現為多種不同的形式,包含頭痛、腹痛、肩頸痠痛、胃腸不適或胸悶,且在特定心理壓力源下會明顯惡化。

臨床經驗發現,這類疼痛與人際衝突、工作壓力、情緒低落密不可分。有些患者在情緒調適較差時,疼痛的感受會特別強烈,形成身心相互反應的惡性循環。

誰較易出現心理性疼痛

黃宇銳醫師提到,憂鬱、焦慮、長期壓力過大以及老年患者較容易出現心理性疼痛問題。這些患者往往在經歷生活變動或情緒困擾時,更容易感受到身體的異常不適,形成身心的負擔。

反之,當患者未曾表達情緒困難,卻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則可能暗示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亟待關注。

辨識心理性疼痛的四大徵兆

專家指出,有以下四個狀況,應該引起重視,可能代表疼痛背後隐藏著心理因素:

  1. 疼痛並非由明確的生理疾病所引起,例如腸胃炎或坐姿不良導致的肩頸痠痛。
  2. 使用止痛藥後效果不佳,或疼痛持續未見改善。
  3. 疼痛伴隨情緒困擾,且影響睡眠、食慾或日常生活多方面,例如精神疲憊或無法專注於工作。
  4. 只有在特定的情境或壓力下,疼痛才會明顯加劇。

這些徵兆可能表明,身體反應已超越生理範疇,轉而與心理狀態息息相關。

心理壓力與身體疼痛的關聯

黃宇銳醫師補充,長時間的精神壓力若未及時處理,容易導致身體的警訊放大。在心理狀況較好的個案中,身體的不適較易被調適或忽略;而情緒不穩定者,則可能感受到較為強烈甚至持續性的疼痛反應。

這觸發了身體與心理的負向循環,進一步干擾正常的生活與健康狀態。

應對心理性疼痛的方法與建議

尋求專業診斷與心理支援

針對長期慢性疼痛,除了常規醫療外,積極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協助尤為重要。透過專業的心理評估與治療,能找出引發疼痛的心理因素,並建立適合的處理模式。

生活方式的調整與自我放鬆

改善生活作息,維持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運動,有助於穩定情緒,降低身心壓力。放鬆訓練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靜坐練習,也能有效舒緩焦慮與抑鬱情緒,從根源降低身體疼痛的感受。

家庭與社群的支持角色

家人或親友的支持,尤其是理解與接納,對於患者的康復扮演重要角色。醫師提醒,身邊的支持不應只看表面,應協助患者辨識身心狀況,並鼓勵求助專業協助,避免憂鬱或焦慮逐步加重。

藥物與非藥物的整合治療

對於心因性疼痛,一般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況,運用抗憂鬱藥、抗焦慮藥或鎮靜放鬆藥,幫助緩解症狀。重要的是,醫師會在評估後,逐步調整用藥計劃,並鼓勵患者配合非藥物的心理治療或行為療法來共同改善。

此外,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讓病人可以有效管理壓力與情緒,在減少藥物依賴的同時,也能提升整體身心韌性。

結語

疼痛之所以令人困擾,不僅是身體的反應,更折射出身心交互的敏感點。理解心理性疼痛的成因與調適策略,是整體健康的重要一環。隨著認知與治療方式的進步,相信身心平衡的道路會越來越清晰,而每個人都能掌握自我身心的調適力,迎向更康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