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61歲男性右足踝十多年潰瘍反覆不癒,經超音波診斷為靜脈瓣膜閉鎖不全,接受靜脈曲張雷射閉合術搭配傷口照護後,傷口逐步乾燥並癒合。本文說明病因、檢查重點、治療方式與何時就醫,提供實用的病情判讀與復健注意事項。
個案經過
患者右足踝因舊傷十多年未癒,期間曾於不同診所換藥但傷口反覆惡化,近月甚至擴大至巴掌大小。門診評估時以超音波檢查發現下肢靜脈瓣膜功能喪失,靜脈擴張與逆流導致足踝壓力升高,為難癒合的慢性靜脈性潰瘍。醫療團隊與家屬討論後,採取以雷射封閉引流逆流之治療並同步進行傷口專科照護,術後數週傷口逐漸乾燥,約一個多月出現上皮化,兩個月時報告已癒合。
靜脈瓣膜閉鎖不全如何造成慢性潰瘍
下肢淺層靜脈的瓣膜負責協助血液回流至心臟,瓣膜失能會出現血液逆流與靜脈壓增加,長期會引起皮膚變色、局部水腫與營養供應不良,足踝處壓力集中時最容易形成慢性潰瘍。症狀上通常先出現腫脹、沉重感或局部搔癢,進一步可見靜脈突出或皮膚破損。
治療方式 靜脈曲張雷射閉合術與傷口處理
在超音波引導下,雷射纖維導管可從近端插入至受累靜脈位置,以熱能封閉功能不全的靜脈段,減少逆流與靜脈壓。此類微創程序可在局部或靜脈麻醉下進行,術後通常可較早活動。對慢性潰瘍患者,單一介入往往需要搭配適當的傷口管理,包括保持清潔、控制滲液與使用防水敷料等,以促進上皮化與減少感染風險。
術後照護要點
- 遵循醫師指示進行換藥與傷口觀察,注意滲液、紅腫或異味等感染徵兆。
- 術後早期鼓勵輕度活動與抬高患肢,以減少腫脹並促進靜脈回流。
- 依照醫療團隊建議佩戴彈性襪或壓迫裝置,作為長期預防復發的一環。
- 若需洗澡,可與照護團隊討論使用合適的防水敷料或護理方式。
何時應尋求醫療評估
若出現持續性下肢腫脹、靜脈突出、皮膚色素改變或傷口數週無明顯改善,建議就醫接受超音波評估與血管外科或心臟外科評估。早期判斷靜脈瓣膜功能是否受損,有助於評估是否需介入治療或強化傷口照護,避免病情惡化為難癒合潰瘍。
本案顯示,對於因靜脈瓣膜閉鎖不全引起的慢性足踝潰瘍,結合血管功能評估、針對性的微創治療與專業傷口照護,可能改善局部組織環境並促進癒合。臨床處置應個別評估風險與適應症,並由合格醫療團隊規劃後續追蹤與復健。
重點回顧
長期難癒足踝潰瘍可由靜脈瓣膜閉鎖不全造成,超音波診斷後採雷射閉合術合併傷口專業處理,能改善靜脈逆流與促進癒合;成效依個案差異而異,需持續追蹤與合併壓迫或復健以降低復發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