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醫療團隊利用改良式經肺實質導航支氣管鏡結合虛擬導航與穿肺實質取樣,提高對小而深部肺結節的診斷精準度,並探討對手術規劃與微創治療的潛在影響。
為何早期發現對肺癌重要
肺癌為台灣主要癌症死因之一,早期發現與治療對存活率有關聯。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可協助找出疑似病灶,但發現後仍需進一步檢查以確認病理性質。傳統支氣管鏡或以電腦斷層為導引的穿刺在處理體積小或位置較深的結節時,存在診斷率不穩定的問題。
新技術如何運作
研究團隊將虛擬導航系統與改良的經肺實質穿刺技術整合到支氣管鏡操作流程中。此一方法利用影像重建預測最適取樣路徑,並在支氣管鏡導入後以穿肺實質方式接近週邊病灶,以提高取樣命中率。團隊報告診斷率顯著提升,並在定位後結合單孔胸腔鏡完成病灶切除。
診斷效能與手術流程改變
在該臨床報告中,新方法對小結節的整體診斷率顯著提高,並能縮短手術時間。研究指出,相較於以往小於2公分病灶診斷率約三成,大於2公分約六成,新技術可將可得診斷率提升至八成以上,同時手術時間可由約一點五至兩小時縮短至約一小時。
臨床應用與限制
此一技術主要適用於影像上顯示的週邊或深部小結節,對於手術前定位與減少開胸範圍有幫助。研究與臨床團隊仍計畫進一步整合支氣管鏡的穩定系統與運算平台,以提升精準度並擴大適用族群。
然而,任何新技術在不同醫療環境中需經過更多病例與長期追蹤以評估安全性與廣泛適用性。臨床決策仍應由相關專科醫師依患者整體狀況評估。
病例分享
報告中提到一例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約一點五公分毛玻璃結節的個案,經團隊以虛擬導航與穿肺實質定位後完成切除,術中冰凍切片提示惡性病變,後續病理確診為早期肺腺癌,術後恢復良好;該病例被用來說明新流程在診斷與手術安排上的應用價值。
何時考慮進一步檢查
影像上發現可疑結節或篩檢結果提示異常時,臨床上會由呼吸、胸腔或胸腔外科等相關專科評估是否需進一步以影像導引或支氣管鏡取樣。若有持續咳嗽、家族病史或其他肺癌風險因子,與醫療團隊討論合適的追蹤或檢查策略,是降低延誤診斷的常見做法。
該項技術提供一條微創化診斷與切除的途徑,展示團隊在醫療影像與介入技術整合的進展。未來若能透過更多多中心資料驗證,可能為早期肺癌患者提供更具選擇性的診療流程,並促進臨床決策的客觀化與個人化。
重點回顧
研究展示將虛擬導航與經肺實質穿刺整合於支氣管鏡,可提高小而深部肺結節的診斷率並縮短手術時間,但仍需更多臨床資料評估長期安全與適用範圍。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